馬鈴薯脫毒原種是用保護設施下生產的脫毒微型薯作種薯,在高海拔冷涼山區、有一定隔離條件的土地上繁育優良種薯的一種生產方式。主要以繁育馬鈴薯脫毒良種為目的,與大田栽培方式有所不同。
一、精細整地、淺種淺蓋
在選擇質地疏松(砂性強)、肥力好地塊的基礎上,進行深翻和兩三次耖耙碎垡,使耕作層垡細土松。用牛抽溝播種施肥后,用鋤頭進行淺蓋土,蓋種深度3-5厘米,才能保證出苗齊、快。
二、分次施肥、合理密植
脫毒微型薯(單薯重2—10g)種薯小,芽眼少且芽弱,*性施60-80公斤專用肥作底肥會燒種薯和苗,要求一半作底肥,一半作追肥。脫毒微型薯種薯個頭小,生長發育而成的植株分枝也相對矮小,增加播種密度才能獲得高產。2—5g重的種薯,密度6000—8000株/畝,5—10g重的種薯4000—6000株/畝。單壟種植,行距0.5—0.6米,株距0.18—0.25米。
三、適時播種、及時中耕鋤草
3月下旬~4月上旬播種為宜。宣威春寒比較嚴重,適時播種很關鍵,如播種過早,出苗時較長時間處于干燥,又無灌溉條件,植株尚未生長擴展,地下就結薯爭奪養份了,自然不能獲得好的產量。要解決好這一矛盾,只有適當推遲播種期,使之出苗后接近或進入雨季,田間土壤墑情好,有利根莖葉生長,充分發揮馬鈴薯速生性優勢,很快長成茂盛而健壯的植株,從而獲得優質豐產。及時中耕鋤草在原種生產上也是重要環節,如把大薯塊作種說成娘壯兒肥,那微型薯作種繁殖原種就是娘弱兒瘦,弱瘦的植株與雜草的競爭力就比較差,應盡早薅鋤,曬死雜草,促進幼苗生長。
四、提早追肥、分次培土
馬鈴薯出少數生育期比較長的晚熟品種外,一般不進行追肥。繁殖原種采用追肥是考慮脫毒微型薯的出苗問題,因此,齊苗后盡早結合中耕進行追肥,促進幼苗快速生長。一般在齊苗后一周內進行。脫毒微型種薯作種,幼苗弱小,生長量也就小,必須分次培土,一般培土2至3次。確保植株有效光合綠葉面積不被所培土掩埋,才能使植株充分生長發育。
五、防治病蟲害、去出雜劣
大春季節繁殖原種,進入六月中下旬,一方面雨水增多,空氣濕度大,溫度適宜晚疫病發生,另一方面,馬鈴薯植株進入開花結薯期,抗病力降低,晚疫病和蚜蟲易發生,一旦發生應及時防治。馬鈴薯原種繁殖,田間混雜株或多或少都有,為保證種薯質量,應認真去出。對一些早熟品種或結薯早的品種,用內吸性除草劑藥液噴施,殺死植株及薯塊,施藥時噴頭放上罩,不噴著旁邊的植株,對結薯晚的品種,在結薯開花前直接將雜株拔出。
七、適時早收、分級包裝
馬鈴薯原種生產的目的是生產健壯、優質和增產優勢強的種薯,和生產加工原料或作直接消費的商品薯有一定差異,應早收10—15天,減少莖、葉里的病毒進入種薯,減緩種薯退化速度,延長使用年限及提高增產幅度。收獲時選擇晴天,土壤田間相對持水量低于30—40%時,薯塊不粘土為好,以利室內保管和貯藏,在室內翻晾40—50天就可分級裝袋貯藏和調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