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藍的花苔是我國著名的特產蔬菜之一,起源于中國的南方,主產區有廣東、廣西、福建和臺灣等省區,沿海及北方大城市郊區有少量栽培。據了解主產區廣州可周年生產和供應,除市銷外,還有大宗出口。在華北交通方便的地區建立夏季生產出口基地,需要量在不斷增加,發展前景可觀。芥藍病蟲害防治的原則是“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優先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配合科學合理的化學防治(藥劑防治),達到生產安全、優質的無公害芥藍的目的。不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殘留農藥。
1.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就是采用優化農作措施防治病蟲如選用抗病品種、實行輪作換茬、調整播及時除草、改進土壤耕作制度、合理肥水管理,以及建立無病株留種田等,來消滅、避免或減輕病蟲害的發生。
(1)因地制宜選用抗(耐)病優良品種。芥藍的種類和品種很多,其抗病能力有較大的差別,在蔬菜生產過程中要針對當地病蟲害的發生規律、主要蔬菜病害的類型,選用適合當地栽培的、具有較強抗病性的蔬菜品種,*選用高抗、多抗的優良品種,這對于防治病蟲害、生產無公害蔬菜產品具有明顯的效果。目前,各種主要蔬菜基本都培育出了具有抗一種或幾種病害的品種,在生產上已產生了良好的效果。但就總體而言,高抗性品種甚少,尚無免疫的品種。將來,可望通過基因工程、遠緣雜交等先進的育種手段,培育出高抗或免疫的專用品種。需要說明的是,蔬菜作物的抗病蟲性主要是遺傳因素決定的,但栽培技術和環境條件對其抗病性也有較大的影響,生產上要利用這一特點,通過栽培技術來提高蔬菜的抗病蟲性。
(2)改革耕作制度,合理輪作換茬和間作套種。耕作制度是作物種植制度以及相應的用地和養地制度的綜合技術體系,是無公害蔬菜生產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具體內容包括合理配置作物種類,因地制宜地確定輪作、間作、套種、復種等制度,在有限的土地上既可提高當地資源的利用率,增加作物的多樣性,又有利于互補,降低自然災害對作物生長的影響,中國農藥*網提示控制化學物質的施用量,減少污染,處理好用地和養地的關系,可全面改善農田營養物質循環和耕層結構,減少和避免土地劣化進程,合理調節和保護現有土地資源,提高土地生產力,實現蔬菜作物可持續增產。
(3)調整播種期,避開病蟲害高峰期。蔬菜播種期的早晚不但影響產量和品質,與病蟲害的發生也有密切的關系。一般適當早播或晚播避開高溫和高濕季節,可以有效地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4)培育無病蟲害壯苗。播前種子應進行消毒處理:防治霜霉病、黑斑病可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的0.4%拌種,也可用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的0.3%拌種;防治軟腐病可用菜豐寧或專用種衣劑拌種;防治病毒病用10%濃度的磷酸三鈉浸種20分鐘。
2.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利用各種物理、機械措施防治病蟲害。如人工除草,燈光誘殺害蟲,遮陽網抑病,銀灰網和膜驅蚜,高溫殺滅土壤中和種子所帶的病蟲,高溫悶棚抑制病害等。
3.生物防治
通過生物界本身存在的天敵等物質防治病蟲害的辦法,如天敵、農用抗生素、植物源農藥、昆蟲生長調節劑等。比較常見的是天敵的保護與利用。天敵即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能抑制害蟲生存繁衍的生物,廣義的天敵概念包括有益昆蟲(寄生性及捕食性昆蟲)、螨類(外寄生螨及捕食性螨)、蜘蛛、蛙類、蜥蜴、鳥類及微生物天敵資源(昆蟲病原細菌、病毒、真菌、線蟲及微孢子蟲等)。它們各自在不同的生境、不同的季節對害蟲不同的蟲態發揮著各自獨特的抑制作用,成為田間生態系統中不可忽視的一類重要自然因子。
4.藥劑防治
眾所周知,蔬菜上的公害主要來自農藥和化肥。比較完美和簡單的一種設想就是不用化學農藥,這在技術上是可能的。根據不同的消費需求也提出了有機食品、生態食品、綠色食品、安全食品、無公害食品等多種不用和少用農藥的農業生產模式。但是,不管哪種模式都會受到目前經濟社會多方面的限制,不用化學農藥而獲得豐收,并不是那么簡單和容易。
有機農業的提出和發展,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它在防治病蟲害時主要采取農業防治、生物農藥防治和物理防治等項措施。但在當前發展這種農業十分昂貴,能消費得起的人較少,就是發達國家所占的比例也大約不超過蔬菜總量的5%。大多數的蔬菜生產中還是要使用農藥的,只是在使用品種、劑量和時間上有一定的限制,使其控制在對人體健康不造成影響的范圍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