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種植農作物的過程中,農藥是必不可少的農資,但農民朋友在噴藥的過程中,很多噴過農藥的部分效果卻不好,農民朋友認為是農藥出了問題,其實并不是這樣,作為農民的你真的了解農藥的噴灑技巧嗎?
打藥前
減少病蟲源:清理病葉、病枝、病果甚至病株(大多數病害的傳染源),拿出田外焚燒處理,打藥效果自然會好一些。
選好打藥時間
(1)根據溫度變化來確定:無論是植物還是昆蟲或病菌,20~30℃,尤其是25℃,是其*合適的活動溫度。此時打藥,對處于活躍期的病蟲草會更有效,對作物更安全。夏天高溫季節,打藥時間應該在上午十點之前和下午4點以后。春秋涼爽季節,應該選擇在上午十點以后下午兩點之前。冬春季的大棚,*選擇晴暖天氣的上午打藥。
(2)根據濕度變化來確定:藥液從沉積在病蟲害上到展開均勻的藥膜會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空氣的濕度影響就很大。
空氣濕度過大時,沉積的藥液就會變成更大的液滴,再二次受重力影響下,就會沉積到植株的下部,從而產生藥害。空氣濕度過小時,藥液容易蒸發,導致能接觸到靶標上的藥就變少,從而降低藥效,嚴重的還會出現灼燒性藥害斑。因此打藥環境要保持通風。
(3)根據病蟲害的特性來確定:如防治粉虱(一碰到就飛走),在早上露水未干時打藥;防治花薊馬,在早上花開的時候打藥;防治葉薊馬,在傍晚或晚上打藥等。如防治病害,在雨前雨后、澆水前、陰天前、發病初期時等進行打藥(因為很多病害主要靠流水、風雨來傳播,此時不打藥,病重了哭都來不及)。
稀釋農藥要適當:用藥按說明來稀釋使用,視病蟲發生程度嚴重性可以稍微加量,但不推薦加倍使用。如果覺得藥效不行時,一方面可以輪換另一種作用機制的農藥,另一方面可以優化自己的打藥技術。
混配農藥要合理:病害發生初期,用保護性殺菌劑內吸的治療性殺菌劑。在殺蟲時,可選用有殺卵作用的和殺成蟲作用的殺蟲劑混配等。注:同一成分藥劑避免混配,銅制劑避免與堿性農藥混配等,以防發生藥害。
打藥時
掌握好打藥手法:對于喜歡在植株某一部位危害的病蟲,打藥時著重打這一部位(如葉背、果實上、花上、莖基部等)。
把握好打藥距離和速度:藥液從噴頭噴出以后一邊和空氣對撞而破裂成更小的液滴一邊前沖,一路跌跌撞撞的結果是霧滴越來越小。也就是說在一定距離范圍內,離噴頭越遠,霧滴越小。小霧滴更容易沉積和鋪展在靶標上。所以,并不是說噴頭緊貼著植株藥效就會更好。一般來說,背負式電動噴霧器的噴頭要和靶標保持在30~50公分的距離,機動噴霧機則要保持在1米左右的距離。
調節好藥滴大小:根據噴霧器及其噴頭的性能,調節出適合的霧滴大小。大棚蔬菜中防治病害和蚜蟲、白粉虱等微小的害蟲時,可選擇煙霧機;露地蔬菜防治病蟲害時,就要選擇噴出霧滴比較大的噴霧器。
總之,一味寄希望于“*藥”是不理智的,“藥到病除”的“神丹妙藥”也是可遇不可求,為了提高藥效,就需要從以上幾點入手找到限制藥效提高的因素,只有盡可能的排除不利因素,才能將農藥的藥效更好的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