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紀70年代前,農村養雞都是散養,在屋前,宅后的田里覓食,傍晚雞會自己回到雞窩,冬天時補些糠麩就行了,自從實行集約化養雞后,雞只關在舍內,只需要滿足其營養食料。一般商品雞45-50日齢時體重就達1.5千克以上,即可上市。這樣飼養的雞,具有體重增長快,生長期短,飼料轉化率高,經濟效益好的特點。但由于品種,飼料,生長期短,缺乏運動幾方面的原因,口味也比較差。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雞肉產品多了,消費者口味又變了,就想到了過去的散養雞。所以,近年來林地雞,草原雞又多了起來。在玉米地里養雞,是一種回歸自然,農牧結合之舉。
1、買來苗雞后,要按照育雛的要求操作,注意飼料,飲水,溫柔,防疫等各個環節,提高育雛期成活率,并在時間上與玉米的生長銜接好。
2、到達正常體重的75%時,雞只對外界生活有較強的抵抗力,可以放養,并逐步做好過渡。先期仍要給予飼料,訓練雞只能招之即來的條件反射,逐步日中減料到傍晚補料,讓它學會野外覓食。
3、做好天雨及獸害的防疫。田間還要搭建些遮雨棚,遇到天氣突變下雨時,雞只能有躲雨的地方。放雞的地塊要用網圍好,防止走散和獸害。
4、掌握好養雞的密度,以不損害玉米植株和土壤的板結,要給予雞只較大的活動空間。
5、雞只放養期間,不應在田間噴灑農藥,避免對雞的毒害和影響雞產品的上市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