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端午假期,廣東省惠州市橫瀝鎮墨園村書香農場里停滿了小汽車。這些從城里自駕而來的親子游家庭,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游墨園古村和采摘西瓜。
4年前,書香農場的主人——朱春陽回到墨園村創業,種植番石榴和西瓜。他從3畝地起家,到如今租種50畝,一步一個腳印,不斷擴大種植規模,同時借力鄉村振興和“互聯網+”,不斷創新銷售模式,通過微信團購和親子采摘等方式,在地里就將西瓜以零售價賣出去。
年輕夫婦辭工回鄉種水果
朱春陽家的西瓜5月下旬就開始成熟了,從那時起幾乎每天都有客人到地里采摘或在微信上下單買瓜。端午假期,采摘進入尾聲,客人卻迎來高峰。端午節假期的*后*,朱春陽種的10畝地約1萬公斤西瓜全部摘完,客人還源源不斷,他把客人都介紹給附近的西瓜種植戶。
1987年出生的朱春陽是墨園村人,高中畢業后外出打工。父親在家種了3畝番石榴,收成不錯,但因沒有銷售渠道就是賣不出。看著果實爛在枝頭,朱春陽有些難受。2015年,為方便照顧家人,他*終選擇回家創業,和父親一起管理番石榴。
*年,銷售并不順利,3畝番石榴結果不算多,收購商不愿上門收購。朱春陽和父親兩人雇車把番石榴拉到水果市場買,非常辛苦。2016年,朱春陽有點想打退堂鼓,但父親和妻子都非常支持他。妻子楊柳香辭工回來幫忙,父親則支持他去考駕照,并買了輛車方便拉貨。經過打拼,果園慢慢有了起色。2017年,朱春陽把果園擴大到10多畝,父親也放手讓他全權管理,這一年,朱春陽正好三十而立。
創新銷售方式提高經濟效益
2017年,新種下的番石榴苗還小,朱春陽決定在地里套種西瓜,多賺點錢。墨園的沙質土壤非常適合種植西瓜,而且墨園的西瓜種植歷史也有三四十年。經過挑選,他決定種植“麒麟黃”西瓜品種。“麒麟黃的瓜瓤是黃色的,肉脆無渣,清甜多水。”朱春陽說,這種西瓜不僅好吃,而且從種下到成熟只需兩個月時間左右。
2017年春天,朱春陽開始在番石榴地里套種了10畝西瓜。這一年大部分西瓜以批發價賣給了收購商,同時嘗試推出親子采摘活動,結果他發現,親子采摘收益更好。這一年他種西瓜賺了4萬元,種番石榴賺了四五萬元。“做農業也可以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朱春陽說,這讓他更有干勁了。
2018年,朱春陽擴大了種植規模,新租了20多畝土地種上了番石榴,同時套種了20畝西瓜。西瓜大獲豐收,他通過微信發起團購和親子采摘,反響熱烈,剩余的小部分才賣給了收購商。這一年,朱春陽僅靠種西瓜就收入10萬元,同時不斷積累客戶。他的番石榴也開始引入親子采摘,收益良好。
今年,朱春陽把番石榴種植面積擴大到50畝,并且套種了10畝西瓜。近1萬公斤西瓜給他帶來5萬多元的收入,讓他驚喜的不是收入,而是銷售方式的轉變。西瓜全部通過微信團購、自駕采摘和青少年研學采摘體驗等方式,在地里按照零售價銷售出去了。
鄉村振興和“互聯網+”讓種植更有奔頭
橫瀝鎮農技站站長邱濃光介紹,墨園村目前西瓜種植面積大約300畝,雖然仍是以傳統銷售方式為主,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墨園古村落和美麗鄉村建設不斷完善以及宣傳力度的加大,越來越多人慕名來到墨園,人氣旺了,也就帶旺了農產品銷售和水果采摘。“以前是等人上門收購,現在慢慢轉變為客人自己找上門來采摘。”邱濃光說,相信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到農村創業,再加上“互聯網+”的發展,墨園的農業種植和農產品銷售將會迎來更好的發展。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朱春陽對農場未來的發展充滿希望。他透露,已經有旅行社找他合作,結合墨園古村游一起開展親子采摘活動。這一季的西瓜采摘完之后,7月份將迎來番石榴的采摘季,而他將在8月份種下一茬西瓜,10月份西瓜成熟,11月份又迎來番石榴的采摘季。今年,大約有40畝番石榴可以采摘,這將給他帶來可觀的收入。
回鄉創業的朱春陽還積極參與村中事務,為村里的愛心基金會出錢出力。他們夫妻倆是村里的志愿者,經常參與村里的志愿活動,慰問孤寡老人、困難家庭等。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不僅讓自家生活更好,也讓村里變得更美好。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