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入冬以來,北京市市大興區北臧村鎮諸葛營村村民竇玉榮,幾乎天天在村頭的林地里轉。“冬天干燥,這林子*要緊的就是防火。”作為林子的管護員,每天滅火器材她都是隨身帶。
這片林地建于2014年,是北京市百萬畝平原造林地塊之一。和北臧村鎮的這片林地一樣,本市平原造林工程栽下的105萬畝林地,現在已經全部進入養護階段,5萬多名養護工人中有3.5萬人是竇玉榮這樣的當地農民。
過去種地,現在護林。對于竇玉榮來說,“活兒比從前輕省了”,但也精細了許多。每個季節有每個季節的養護重點,剪枝、澆水、滅蟲、除草,看似簡單的活計,都有自己的注意事項和技術要點。就拿除草來說,會帶來面源污染的化學除草劑是堅決禁止使用的。入冬時節,樹下雜草要及時清理,減少火災隱患。
通過幾年的培訓和實踐,竇玉榮和她的伙伴們已經逐漸成為專業的園林養護工人,“每天工作8小時,每個月拿固定工資,有穩定的醫療保險,待遇什么的跟在外頭正規單位一樣,關鍵還離家特別近。”
不少在城里打工的村民,也被這家門口的綠色崗位所吸引,紛紛回來報名應聘。僅在北臧村鎮,生態林管護員就有400多名。大興區園林綠化局生態林管理中心負責人介紹,該區一名生態林管護員一年的收入約5萬元,如果一家兩口子都在林子里干養護,一年就可以為家庭增加近10萬元收入。
自2014年以來,本市平原造林涉及的14個區都陸續成立了林木養護中心,建立了387支以本地農民為主的專業養護隊伍,提供了5萬個就業崗位,其中70%吸收的是當地的農村勞動力。在房山、大興、延慶、密云等區,綠崗就業的勞動力中,當地農民所占的比例達到了80%以上。
以平原造林政策為模板,近年來部分山區也將閑置地塊流轉,集中用于造林工程。在昌平區西部山區,1.4萬畝邊角地、荒坡地、低效果園等,變身為政府統一規劃的生態景觀林地。在造林面積*的流村鎮,土地流轉收入加上林地管護收入,農民人均增收預計達4000余元。
從今年開始,本市將啟動新一輪百萬畝平原造林工程,擬用3年時間,在現有林地基礎上再增加100萬畝城市森林。隨著林地面積進一步擴大,將有更多的農民投身林地管護,在家門口實現綠崗就業。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