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銀川王新明 “魚米之鄉”養魚人(圖)
銀川王新明 “魚米之鄉”養魚人(圖)
農業網   時間:2018/1/15 10:11:00  來源:銀川晚報  閱讀數:535

水產養殖

  從銀川市區開車沿109國道向北行,28公里后,車子拐進了一條小路,路兩邊遍布魚塘。王新明搖下車窗,指著外邊說:“這些魚塘都是在我當年養魚成功后,帶動農戶相繼開挖的……”

  其實,這位寧夏水產養殖專家所做的事,遠不是帶動別人挖了幾畝魚塘這么簡單,他是寧夏水產養殖技術的研究者,也是產業經營的實踐者。他的故事,與寧夏的水產養殖業息息相關。

  丟掉“鐵飯碗” 跑去開魚塘

  寧夏自古被譽為“塞上江南”、“魚米之鄉”,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寧夏人卻面臨著一個尷尬的事實:不會吃魚。不會吃魚自然就不會養魚了,于是在那個年代,很多天然的湖泊,在大家眼里成了不能種糧的“大水坑”,白白“浪費”著土地資源。

  據《寧夏通志·科學技術志》記載,上世紀50年代以前,寧夏居民食魚總量少,魚類的自身繁殖超過捕撈量,所以未形成魚類養殖業,而到了50年代末,隨著支援寧夏建設人口的增加,魚類養殖業才開始逐漸興起。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1985年,在賀蘭師專(后并入寧夏大學)干了16年行政工作的王新明,辭職養起了魚。他將村子旁邊的一個“大水坑”開挖整修,建成了一個魚塘。

  當年在寧夏,像王新明家旁邊這樣的“水坑”太多了,它們的形成,得益于流經寧夏397公里的黃河,它造就了兩岸池塘密集,排水溝、引水渠縱橫,天然魚類循環于河湖間的通道,水、光、熱及餌料資源豐富,給寧夏水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當年捧著“金飯碗”的王新明走出辭職養魚的這一步,這在很多人眼里是“不務正業”,但王新明有著自己的夢想,他想利用這片湖,改善自己的生活,也給寧夏的水產養殖業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用鯉魚養殖新技術 創下新紀錄

  1985年,王新明養魚的時候,寧夏每畝魚塘的成魚單產量很低。那一年,王新明的魚塘畝產量是100公斤。“我當時一看這點兒產量,心里真的很涼,真怕像別人說的那樣,竹籃打水一場空。”不過,王新明和普通的養殖戶不同,他“喝”過墨水,知道知識的重要性。除了買來各種水產養殖的書籍,他還向當時寧夏水產研究所的技術人員請教,1987年,他用鯉魚養殖新技術,創下了全區平均單產的*記錄668.8公斤。

  在《寧夏通志·科學技術志》的記載中,當年的寧夏,在魚類品種引進和馴化,魚類疾病防治、捕撈技術、餌料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進展,水產養殖品種由多年不變的“四大家魚”,發展到鯉、草、鰱、鳙、鯽、鯰、羅氏沼蝦、甲魚、牛蛙等30多個品種。

  而就王新明來說,親身經歷讓他一直深信技術就是生產力,1990年之后,他陸續辦起為水產養殖戶服務的綜合公司、技術公司,從外地聘請來專家,為寧夏的水產養殖戶免費上門服務,治療魚病。1999年,王新明和縣水產部門協商成立了賀蘭興民漁業協會,120多名漁民加入協會,漁業生產慢慢走向組織化。

  寧夏漁業的“豐收大獎”

  如今回憶過去的經歷,王新明說,*初的階段,是自己*難忘的。

  1987年,由農業部主辦的全國農牧漁業豐收計劃,王新明毛遂自薦成為寧夏水產養殖試點。“豐收計劃”選點時,專家在王新明的魚塘邊提了許多問題,王新明就問了專家和領導一句話:“你們看我是個干事的人不?如果你們相信我,所有的問題我都能解決。”

  從1987年到1989年的三年間,王新明分別拿到了“豐收獎”的三等獎、二等獎、一等獎。這對于以前從未養過魚的王新明來說,很不簡單,也給寧夏水產養殖事業討了個好彩頭。

  但這背后的付出,只有王新明知道。“剛開始整修大水坑的時候,好多人都說我瘋了,什么難聽的話都有,相比吃過的苦,這些壓力更讓人喘不過氣。”責難和不解,劈頭蓋臉。拿了“豐收獎”后,責難少了,前來觀摩學習的人,絡繹不絕。“那時大家才相信,在寧夏養魚真的能致富。”他說。

  王新明的話,從2000年寧夏的水產養殖數據中,也可以得到印證。據《寧夏通志·科學技術志》記載,2000年,寧夏水產養殖總面積達1.15萬公頃,年水產品總產量3.7萬噸,人均占有量6.8公斤。水產養殖一躍成為全區農業的基礎和支柱產業。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lzs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