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天然藥物功能蛋白質組學科組*新發現,金頭蜈蚣可以在30秒鐘內快速制服并捕食比自己體重大30倍以上的獵物。研究人員還揭示了其捕食巨大獵物的策略,發現了抗蜈蚣中毒的手段。
經過長期研究,賴仞課題組牽頭的研究團隊發現,金頭蜈蚣這一驚人的捕食效率,是由于蜈蚣毒液中含有鉀離子通道抑制劑毒素。毒素通過阻斷鉀離子通道導致獵物大腦、肺及心臟功能障礙,從而高效捕食獵物。蜈蚣咬傷能夠導致心肌衰竭甚至偶有死亡病例。研究團隊基于蜈蚣捕食巨大獵物的分子策略,利用臨床藥物瑞替加濱治療蜈蚣中毒導致的心肌衰竭在疾病動物模型上取得良好效果,為此類疾病提供了治療手段。
蜈蚣為肉食性產毒動物,廣泛分布在除南極洲外各大洲陸地,其化石記錄可以追溯到4.2億年前。在長期的進化適應進程中,蜈蚣優化其毒液來進行捕食、防御等生命活動。蜈蚣可以捕食小型哺乳動物、嚙齒類動物、兩棲爬行類動物等遠大于自身體重的獵物。另外,被蜈蚣叮咬后的患者會出現疼痛、水腫、發炎、壞死和皮下出血,嚴重者有高血壓、心肌缺血、呼吸衰竭、昏迷和痙攣等臨床癥狀,甚至導致死亡。研究人員前期的工作解析了蜈蚣毒液的復雜成分;探究了蜈蚣毒液引發疼痛的原因,并且在毒液中發現具有藥用潛力的活性多肽,但是蜈蚣“以小博大”征服巨大獵物的分子機制仍然是一個謎。
該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并受到《科學》《科學雜志》《華盛頓郵報》《化學世界》以及新華社、德新社等多家學術期刊和國內外媒體的重點關注與報道。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