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特色農產品消費需求越來越高,提高生活品質的絲綢制品、裘皮等*服飾和鹿茸、蜂蜜等保健品已逐步成為普通百姓的日常消費品。特種經濟動物產業的未來顯示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市場前景。
然而,由于我國特種經濟動物研究起步晚,科技基礎相對薄弱,急劇增長的飼養數量與產業科技水平低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
為了解決科技與產業“兩張皮”的問題,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以下簡稱特產所)在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框架下,牽頭成立“國家特種經濟動物科技創新聯盟”(以下簡稱聯盟),旨在共同著力解決特種經濟動物行業發展重大戰略與共性技術難題,促進產業發展開拓未來市場。特種經濟動物產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分類明確 特點鮮明
改革開放以來,特色產業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不斷提升,對于保障國民健康、增加農民收入和促進國際貿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種經濟動物產業是我國特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長期以來,對于什么是特種經濟動物一直各有分說。有人提出,珍禽、鹿等毛皮動物、泥鰍等水產應該算是特種經濟動物。2003年,國家林業局給出了可參考性的答案,提供可商業性經營利用馴養繁殖技術成熟的陸生野生動物名單54種,其中41種可以商業性經營,還有另外13種是只許觀賞的動物。
“不過,即使是41種可以商業性經營的動物,也不能都歸到特種經濟動物范疇。能人工繁殖、具有較高經濟價值和一定飼養規模的特種動物,我們稱之為特種經濟動物,要特別明確的是特種經濟動物并非野生動物。”聯盟*屆理事長、特產所所長李光玉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那么,我國具有一定規模的特種經濟動物產業有哪些?
李光玉介紹,有養鹿業(梅花鹿、馬鹿);珍禽養殖業(雉雞、野鴨、鵪鶉、鴿子等);毛皮動物養殖業(兔、貂、狐、貉、貍等);蜂飼養業;蠶飼養業;野豬、民豬養殖業;貓、犬等寵物養殖業。這些都已經形成了市場規模,并且可以進行交易。
與常規畜牧業生產相比,特種經濟動物產業經濟利潤較高、區域特色明顯、增長速度快。比如過去10年間,國內皮草服飾的市場復合增速高達22.4%。
不僅如此,該產業發展空間較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特色多元化生活需求的增長,特種動物產業對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區域*扶貧和產業興旺、增加農民收入、提升人們健康水平及滿足老年社會大健康產業需求等具有重大意義。
矛盾凸顯 尋找出路
我國特種經濟動物資源豐富、養殖歷史悠久,地域優勢與特色明顯。
目前,特種經濟動物產業發展已經初具規模。據統計,2015年我國貂、狐、貉、茸鹿等飼養總量1.4億只,兔5億只,珍禽2.6億羽,蜜蜂900萬群,蠶種1600萬張,分別占世界特種動物飼養總量的64%、45%、72%、13%和82%。此外,我國寵物(主要包括犬、貓)飼養量1.2億只以上。
我國多個特種經濟動物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據統計,特種經濟動物產業總經濟價值在5600億元,提供就業崗位1280萬個左右,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我國特種經濟動物研究起步晚,科技基礎相對薄弱,急劇增長的飼養數量與產業科技水平低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李光玉指出。
“產業發展存在著優良品種少、產品品質差、產業規模小、生產粗放、產品標準缺乏和環境污染等突出問題,制約著經濟動物產業的健康發展。”特產所副所長李滋睿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如何在經濟增長放緩、環保壓力加大和生產要素趨緊的條件下實現鄉村振興、農民持續增收和提升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已成為亟須破解的一個重大課題。
特產所于1956年建所,是全國*早從事特種經濟動物資源保護、開發和利用的綜合性科研機構。2017年8月,特產所根據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的總體部署和中國農科院黨組的工作要求,研究提出牽頭成立聯盟的設想。12月,特產所聯合國內從事特種經濟動物科研和教學的20家發起單位正式提出成立聯盟的申請。
經過多方籌備,聯盟于2018年4月10日宣布成立。共有加盟單位47家,其中科研單位17家,高校12家,企業19家,政府管理部門4家,聯盟*屆理事會由72人組成。
因勢而為 大有可為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也強調,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強調“必須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
“因此,走高效、高質、綠色、生態的道路是特種經濟動物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梅旭榮表示。
在梅旭榮看來,聯盟的成立順應了新時代產業科技發展的需求,是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一件大事,也是更好更快促進特種經濟動物產業發展的一件喜事。
李滋睿介紹,聯盟將通過重大科技任務牽引、優勢科研資源集聚、科學運行機制保障等手段,集聚全國農業科研優勢資源和力量,構建統一高效的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機制,促進原始創新、協同創新、管理創新和成果轉化創新,實現創新驅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目標。
聯盟作為農業科技和制度創新的雙輪驅動器,被寄予了厚望。
為了促進特種經濟動物產業更好的發展,梅旭榮建議,要加強特種經濟動物產業戰略研究。他表示,聯盟成立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按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深入調查研究特種經濟動物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的發展現狀,剖析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瓶頸問題及原因,并提出科技解決的有效途徑。
特種經濟動物科技研究不僅需要國內外科學家同行的協同創新,更需要與產業發展需求無縫銜接,才能發揮出科技引領的*潛能。梅旭榮表示,聯盟要加大聯合攻關、技術集成和推廣力度,創制重大突破性新品種、優質特色新品種,創新高效生產、加工技術和設施裝備,為特種經濟動物產業發展提供有效的科技供給。
作為大會上的企業代表,大張志明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聯盟應該多從科研單位如何與企業聯合協同的角度考慮,科研單位的一些新成果、新技術,可以通過企業加以轉化,真正實現產學研一體化,促進特種經濟動物產業可持續發展。
聯盟的成立因勢而為,產業的未來大有可為。“作為聯盟牽頭單位,特產所一定認真做好聯盟的各項工作,共同致力于國家特種經濟動物科技創新和產業振興,為新時代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李光玉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