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廣熟,天下足。雜交水稻技術,是近年來從湖南遞給世界的一張金字名片。名片蘊含的,不僅僅是一項項技術、一串串成果,更是一個大國對全球糧食安全的責任和擔當。
今天,中國已經比較好地解決了自己的吃飯問題,但據世界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示,現在全球仍有8億多人吃不飽飯,而這個數字還會進一步增加。預計到2050年,全球將有約10億人口處于饑餓或營養不良狀態。
一面是國人對糧食消費的要求越來越高,一面是全球糧食安全問題的日益嚴峻。在挑戰和機遇面前,長沙市委市政府扛鼎責任,審時度勢,“鏈”成合力,“種”出希望。采訪中,記者感受到,無論是政府、還是種企,對打造“中國種業硅谷”都滿懷信心。這份信心源于——
一個目標引領航向。長沙提出,以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以資本為紐帶,聚集種業優勢資源,建立協同創新機制,推進種業自主創新,建成“立足湖南、面向全國、輻射全球”的國際*的“中國種業硅谷”,振興民族種業,保障糧食安全,建設種業強國。
多項行動“鏈”成合力。圍繞目標,長沙發布《建設“中國種業硅谷”政策10條》,條條干貨,打造了一條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相互交織、互為支撐的政策鏈。
科技創新“智種”希望。“硅谷”的核心在于創新,正在搭建的全基因組分子育種研發創新平臺,將逐漸改變傳統的育種方式,讓分子育種、生物育種、智慧育種成為主角。有了科技作支撐,中國有望從種業市場大國蝶變為種業產業強國。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