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20萬沭陽花農“攀網結線”銷售花卉苗木,從“看天吃飯”到銷量千萬;丁蜀物聯網農業小鎮農民穿著西裝、喝著咖啡也能種地,從“望天收”到“望網收”;贛榆小泥鰍乘著互聯網東風占領韓國餐桌,從“泥溝翻騰”到“海外掀巨浪”……如今,“互聯網+”正深度重塑江蘇現代農業發展優勢,推動產業提質升級。
記者從江蘇省農委獲悉,近年來,江蘇深入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信息服務水平全面提升,2017年底全省益農信息社建成運營數量達1.16萬個,覆蓋80%以上涉農行政村。“12316”惠農短信用戶穩定在300萬戶以上,打通信息服務農民“*后一公里”。
記者在無錫宜興丁蜀物聯網農業小鎮看到,蓮花蕩大田、茶葉、大棚作物等農業生產已實現科學化管理。借力移動物聯網技術,“新農人”不用置身田間,千里之外也能實現田管,*掌握墑情、溫度、光照及其他各氣象指標,合理安排施肥、打藥時間,蓮花蕩大田水稻單產提高了5%。
用電腦代替人腦,用科學輔助經驗,物聯網與農業智能結合、深度融合。江蘇建成一批有影響力的部省級農業物聯網科研及創新平臺,以現代農業產業園、設施農業基地、規模養殖場等作為載體,創建省級智能農業示范基地127家,全省規模設施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面積占比逾14%,無錫市被確定為全國農業物聯網試點市之一。
無錫市濱湖區世外園家庭農場主繆小虎主營水果種植和銷售業務,他在90多畝耕地上投資120萬元,全面應用物聯網技術,實現排水灌溉就地自控、遠程網絡控制、遠程視頻監控等。采摘高峰季節,農場所有生產用工僅需10人,畝均效益達3萬元。
農業管理服務電子化、網絡化進程加快,決策管理科學性、*性、時效性不斷增強。2009年起江蘇省農委所有行政權力實現網上運行,建成國內*省級耕地質量數據管理中心,并在全國推廣應用。
多年來,農機作業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現象十分突出,農忙季節總是出現“農民找機難、農機找地難”現象。宿遷市農機部門發布“嘀嘀農機”手機APP軟件,面向社會推出農機作業網上“打的”業務,成功將“滴滴模式”移植到“嘀嘀農機”。
新農民創業創新蔚然成風。江蘇返鄉下鄉人員創辦各類農業經營主體1.36萬多個,吸納近30萬人就業,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新生力量。目前,江蘇已有78個園區(基地)列入全國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目錄,居全國第二。
織牢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網。“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我們狠抓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查。在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中,江蘇合格率在99%以上。江蘇還開發了農產品質量溯源管理系統,實現農產品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跟蹤、質量可追溯。”江蘇省農委主任吳沛良說。
江蘇“互聯網+”現代農業到“十三五”末的發展目標是,農業信息化覆蓋率達65%,農業電商年交易額達千億元,規模設施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面積占比達20%,實現縣市區信息進村入戶、農業行政管理網絡化、農業市場主體信息服務全覆蓋。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