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下午,綿綿細雨從天而降,澄邁縣加潭水庫籠上了一層薄紗。海南遠生漁業有限公司加潭羅非魚養殖基地工人符理生、林光達乘船來到“C01”號深水養殖網箱旁,兩人奮力一揚臂,拋撒出的飼料很快落入網箱內,平靜的水面瞬間便被爭搶食物的魚兒攪動起來。
“有編號、能溯源、價值高,這里的羅非魚可不一般。”基地負責人李靖頭戴草帽,一腳踩著船頭,一腳蹬在網箱邊緣,不停地指揮工人們要撒料均勻、分量適中,以保證羅非魚的品質。“基地共設置了72個深水養殖網箱,年產羅非魚250萬斤,全部由基地母公司海南翔泰漁業股份有限公司收運并切片加工。”李靖說。
“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也安心,再加上‘觸網’、發展深加工,我們羅非魚產品的價值大大提升。”李靖告訴記者,市場售價每千克8元的羅非魚,經深加工后,飆升到了每千克830元。
黨的十九大把“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寫進報告,指出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對于澄邁而言,相比自身體量大、品牌響的特色農牧漁產品,過去縣域內下游的加工產業發展較為乏力,顯現出“頭重腳輕”的疲態,也阻礙了新增長點、新動能的出現。近兩年來,澄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財政補貼、減免稅收等舉措,增強對龍頭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使全縣年產值超過2000萬元的農牧漁加工企業增至13家,部分農牧漁產品已初步形成從采摘、屠宰、捕撈延伸至粗加工、深加工、冷鏈、物流等環節的產業鏈。
以翔泰公司為例,其價值提升的過程中,“深加工+互聯網”產生的“化學反應”功不可沒。近日,翔泰公司與海南愛濃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發布即食海鮮產品“寶寶魚排”,雖然該產品一盒售價達50元,但眼下其每天銷量已突破1000盒,并以日銷售增量20%的速度上漲。
“寶寶魚排”身價倍增背后的秘訣之一就是根據企業網絡營銷數據、找準市場“味蕾”。
“企業利用自身覆蓋廣東、福建等地10萬家海鮮餐廳的互聯網收銀軟件,收集消費數據、*分析消費需求,再聯系企業確定加工原料。”海南愛濃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吳薇表示,企業對接互聯網,邀請6名食品研發工程師和百名*“吃貨”,圍繞用戶反饋不斷完善食品類型、色澤、味道等,“待產品滿足眾人胃口后,我們才會交由加工廠加工。”
“羅非魚只是澄邁發展深加工產業的一個縮影。”澄邁縣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澄邁將繼續引導加工企業發揮資源優勢、提升科技水平、打造綠色品牌,同時助力企業融合互聯網、大數據,根據市場需求研發出更多適銷對路的農牧漁加工產品。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