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養育人類萬年以上,水稻種植凝聚了人類的智慧和恒心。
在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領銜的團隊完成的“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中國科學院院士、200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振聲評價:“我認為,這是*新的綠色革命的開端。”
李振聲介紹,*次綠色革命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初,其主要特征是把水稻的高稈變矮稈,另外以農藥和農業機械為輔助,從而解決了19個發展中國家糧食自給問題。而袁隆平院士推動的中國雜交水稻是第二次綠色革命時期的杰出代表,雜交水稻實現了水稻高產的目標,讓同樣的土地能夠產出更多的糧食,養活更多的人。
逐夢的腳步還在繼續。農業科學家希望糧食不僅能夠高產,而且能夠質優,培育出“高產優質”型超級水稻新品種,讓消費者在吃飽的同時能夠吃好,吃得安全、綠色。
但傳統的雜交育種方式周期長,育成一個新品種往往需要10年以上,而且面臨著品種間遺傳多樣性狹窄、效率低等問題。“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然而如何才能“多快好省”地培育出一粒好種子?
科學家們一直在思索:能不能找到水稻基因和性狀的對應關系,按照需求的不同,設計出不同的水稻新品種?
李家洋領銜的團隊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給出了答案——“分子設計育種”。“我們不是用轉基因技術,而是發揮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基因優勢。”李家洋解釋,簡而言之,科學家們首先了解水稻不同基因對應的不同性狀,以及不同基因耦合可能產生的性狀。然后將這些基因根據需要進行相對*的重新組合,得到我們需要的品種。
“我們把取得的基礎研究成果應用于水稻高產優質分子育種,率先提出并建立了高效*的設計育種體系,示范了高產優質為基礎的設計育種,為解決水稻產量與品質互相制約的難題提供了有效策略。”該項目團隊里的中科院院士韓斌說。
李家洋團隊精心設計,以超高產但綜合品質差的品種“特青”作為受體,以蒸煮品質優良的品種“日本晴”和外觀品質優異的“93-11”為供體,對涉及水稻產量、稻米外觀品質、蒸煮食味品質和生態適應性的28個目標基因進行優化組合。經過八年多的努力,利用雜交、回交與分子標記定向選擇等技術,成功將優質目標基因聚合到受體材料,并充分保留了“特青”的高產特性。成功實現了“秈稻的產量,粳稻的品質”的理想目標。
“育種家未來的目標是培育出具有豐產性、抗病性、優質性、廣適性的品種。四種特性綜合水平較高的品種就是‘超級品種’。”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說。
未來可期,這樣的“超級品種”將頻頻面世,科學家們通過科學手段能像設計工業品一樣設計水稻品種。“分子育種利用現代信息和生物技術,通過雜交、分子標記選擇和對遺傳機理的了解,能實現從傳統‘經驗育種’到定向、高效‘*育種’的飛躍。”李家洋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