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棟大棚一季西紅柿能賣3萬元,掙的不少,離家又近能照顧家里老人。”在邢臺市南和縣郝橋鎮大林村周書巧蔬菜大棚內,紅彤彤的西紅柿掛得滿滿當當,豐收的喜悅讓她樂得合不攏嘴。
去年,大林村黨支部和萬客來蔬菜種植基地共同成立了南和縣大林村萬客來蔬菜專業合作社,對大棚土壤進行了改良,引進先進科技,創建了有機農產品基地。他們通過土地集中管理、包棚到戶、返利于戶的經營方式,帶領農戶發展規模種植。
走進萬客來蔬菜專業合作社的種植基地,一頂頂白色塑料大棚,一眼望不到頭;大棚內,一壟壟綠色蔬菜沐浴著暖濕氣流,長勢喜人;大棚間,工作人員忙著撿拾、裝運青椒、西紅柿和黃瓜,一派繁忙景象。
村民趙乘禮是合作社的一員,從前全家5畝地一年忙到頭只有6000元收入,開始種植有機蔬菜后,每年除獲得流轉土地費5000多元外,承包大棚還有3萬余元收入。現在他種植的西紅柿銷往北京、上海的各大超市。“今年一家人又搬進了新樓房,日子越過越紅火,幸福啊!”趙乘禮高興地說。
近年來,郝橋鎮政府引導村民加入合作社種植大棚黃瓜、西紅柿、辣椒等經濟作物,給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去年,基地與今麥郎集團簽約,種植的西紅柿跟西葫蘆直接銷往今麥郎。還和北京、上海、山東等一些大的超市簽訂購買協議,村民種植的蔬菜都不愁賣。和趙乘禮一樣,該鎮不少村的村民都嘗到了發展大棚蔬菜產業的甜頭。
隨著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合作社統一注冊了“近心農業”有機品牌,統一設計產品包裝、統一開辟多種營銷渠道,不僅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銷售路子更廣了。他們還通過“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社對接”的方式,實現觀光、旅游、采摘一體化經營。
“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這與我們鎮的發展規劃有許多共通點。現在我們有美麗的鄉村資源,大棚蔬菜發展也漸入佳境。我們要把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發展農旅一體化。同時實行大棚蔬菜種植品種多樣化,發展種植*果蔬。”對未來的發展,郝橋鎮鎮長侯金波信心滿滿。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