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下鄉讓房子“活”了,能人回鄉讓家鄉“富”了,企業興鄉讓土地“醒”了。為踐行黨的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精神,激勵更多企業資本和社會力量投身新農村建設,1月30日,2018武漢“三鄉工程”創新TOP20對話微峰會暨能人回鄉導師團年度分享會在長江傳媒大廈舉行。30多位“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代表和能人回鄉導師團成員分享創新創業歷程和經驗,共同探討新的一年“鄉村振興”發展思路。獲得武漢“三鄉工程”創新IP獎項的武漢農交所、市供銷農村電商、武漢高農、武漢生物農業產業研究院、武漢農業嘉年華、木蘭花鄉等20家企業(村灣、基地)代表上臺領獎。通過網友投票、專家評審等環節綜合評選,它們從上百家涉農企業、村灣、基地中脫穎而出,代表著武漢“鄉村振興”的創新力量。
產業多元化是鄉村振興的支柱
作為企業興鄉的代表,陳柏林先后創建了武漢維爾福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武漢多倍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這兩家公司都是以科學技術做支撐,分別研究花卉苗木育種育苗和多倍體水稻培育。
陳柏林介紹,公司在黃陂區蔡榨街流轉了上百畝土地,用于水稻培育和核桃苗嫁接培育。公司建立種苗基地后,當地農民每年可以從流轉土地上獲取收益,在基地勞作的農民每月還有3000多元收入。
武漢揚子江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徐祥松介紹,作為湖北省*的傳統糕點生產企業,公司在江夏區投產的工業園,不僅可以帶動當地農民就業,還能帶動農產品發展。“公司對花生、芝麻等農產品需求量較大,后期可以考慮訂單模式,直接從田間采購”。
農村電商是“三鄉工程”加速器
“我市實施的‘三鄉工程’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樣本經驗,農村電商更是推進‘三鄉工程’的加速器。”武漢農村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負責人嚴朝暉說,“下一步,農村電商綜合服務網絡新體系的建設要做到全覆蓋,建設市級農村電商運營中心,與各新城區電商公司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支持新城區電商公司建立區級電商運營中心、建設農村電子商務街鎮服務站。此外,還將積極探索我市特色農產品進機關、進企業、進校園、進社區的‘四進’工程建設。”
武漢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已出臺。到2020年,全市將建成農村電商小鎮、產業示范園(孵化園)3—5個,每個新城區建成電商專業示范村3—5個,全市培育農村電商領軍企業5家、本土化第三方農村電商平臺1—2個,實現村級電商服務站全覆蓋,涉農電商交易額突破2000億元。
文化下鄉是鄉村經濟的“靈魂”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支撐,我們學校的學生在‘三鄉工程’中踴躍當志愿者和實施者。”武漢現代農業教育中心負責人羅志軍說,“我們學校為農村發展輸送了一批批有文化、懂技術、年輕的生產經營者,將逐步搭建起新型職業農民體系。”
能人回鄉導師團專家、市農委副主任舒炎發表示,從農業產業發展變為產業興旺,包含著農業多樣化、發展多樣化、農村居民多樣化、文化多樣化等多層含義,為“三鄉工程”發展提供了想象空間。農業是基礎產業,這里有豐富的產業基礎,還有優美的環境、新鮮的空氣、美味的菜品,更有令人回味無窮的鄉愁。“武漢的鄉村改革走在全國前列,歡迎大家回到鄉村投資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