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一個季度時間的生長,11月27日,秀洲區新塍鎮南洋村凌建新的一片的稻田開始收割了。同樣是種植水稻,這里可不一樣,一畝水稻竟然種了更多的效益。而這得多虧了秀洲區在此試點推廣的新型稻田養魚模式。昨日下午,秀洲區新型稻田養魚模式現場會便在凌建新家的農田內舉行,在全區各鎮農技專家和養殖戶的見證下,一同檢驗這片試驗田的“成績單”。
“從去年開始,我們在區鎮兩級農技專家的大力指導與支持下,開始在這片稻田里嘗試這種稻鱉共生新模式。真沒想到,一畝地有了幾畝地的效益!”凌建新笑著向來自全區各鎮的農戶們介紹說。鱉和水稻在同一塊田里共生,鱉可以吃水稻田里的小蟲和雜魚等,而鱉的爬行有效疏松土壤,鱉的糞便又可以成為水稻的肥料,不用施肥,不打農藥,真正實現兩者共贏。目前,基地已開展稻鱉共生面積212畝。
為做到水稻和甲魚的原生態生長,水稻種植全程不打農藥、不施化肥,那么病蟲害怎么治?凌建新介紹,他們的鱉病害防治是以防為主,而水稻病蟲害則全部采用綠色防控手段。稻田里不僅通過設置誘劑、殺蟲燈等進行物理防治,還開展了生物防治。
凌建新還向廣大農戶們算了一筆賬:基地每畝稻田投放鱉400只,年底即可上市(約400斤),出塘價平均50元/斤,每畝鱉產值就有2萬元,扣除鱉苗、飼料、防護網等成本1萬元,每畝鱉凈利潤1萬元。“這筆錢可是白白多出來的,再加上這是綠色有機標準生產的水稻,效益比傳統種植模式下的產量更高、效益更好。”凌建新說。
1月31日下午,秀洲區農經局專家高培國通過現場測產也驗證了凌建新的說法。經過現場測產,得出這批稻田的產量達到每畝(607)公斤,水稻畝產效益估計有(3400)元,生態鱉均重1.37斤/只,增加82.7%。“這種生態養殖方式下,不光鱉長得好,稻米的產量和品質都有明顯提升,一畝農田的綜合效益能夠破萬元,真的是一田雙收、糧漁雙贏。”專家表示。
秀洲區北部地勢低洼,田地長期處于水淹狀態,水稻種植成本相當高,有很多稻田基本已經成為荒地,如何充分利用北部低洼地區“水”這個特點,變“水患”為“水利”,一直以來都是秀洲農民的迫切需求。開展“養魚穩糧增收工程”正是秀洲農戶的有益探索。
據秀洲區農經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秀洲區結合區域實際,不斷加強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的推廣,把水產養殖業和種植業緊密結合起來,重點開展藕魚、稻魚、菱魚以及漁菜輪作等稻田綜合種養新模式的推廣,建立養魚穩糧示范基地,通過示范點的帶動作用,在確保糧食供給產量的基礎上來引導周邊養殖戶將稻田綜合種養模式應用到日常的養殖生產中去,從而實現增產增效的目的。
截至目前,全區已經累計推廣稻田綜合種養模式面積10223畝,實現稻田綜合種養農產品總產量13412.8噸,總產值10105.2萬元,總效益4012.2萬元。
下一步,秀洲區將繼續在種養品種、種養模式、生物防病、環境改良等關鍵技術環節開展攻關,擇優選擇適宜的水生作物、水產品種及稻田綜合種養模式,重點攻關“以種為主的養”和“以養為主的種”兩大稻田綜合種養循環模式。同時,秀洲區還將“內引外聯”,借鑒其他地方的成功經驗,結合區域實際情況,全面總結“藕+魚”“稻+魚”“菱+魚”以及“魚+菜”等四大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并將編制出的養殖技術規范,在區域內進行大面積的推廣。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