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的肅南草原,寒風料峭,走進肅南縣大河鄉紅灣村,農牧民正忙著接羔育幼,收獲著一年的希望。
在紅塔洼牧業點吳學兵家的暖棚羊舍,人還沒有進棚圈門就聽到了小羊羔清脆稚嫩的“咩兒咩兒”聲,打開棚圈大門,只見成群結隊的羊羔活蹦亂跳,看到主人把飼草料填進食槽里,小羊羔爭先恐后地趕過來“搶食兒”,成年羊穿著白色的“羊衣”,個個膘肥體壯。“這是專門給羊羔準備的飼料,盡早喂上,有利于上膘。”吳學兵一邊給羊羔喂料一邊對記者說。*近一個月,夫妻倆顧不上休息,為母畜補喂飼草料,精心照料小羊羔,他家已經接了130只羔子,成活率達*。
“我家有冬春草場5000多畝,租賃草場5000多畝,養殖高山細毛羊250只,在村上的號召下,加入了合作社,對細毛羊進行精細化養殖,夏季山上放牧、冬春季節舍飼半舍飼,不僅提高了羊只的出肉率和凈毛率,而且提高了羔羊的成活率,既讓草原增了綠,又能增加收入。”吳學兵對記者說,“去年出售細毛羊180只,收入了11萬,羊毛交給合作社每公斤39.8元,收入了4.6萬元,加上草原補獎7.2萬元,全年的純收入在15萬元。”
在棚圈溝牧業點的養殖小區在草原上格外顯眼,20座藍色彩鋼羊舍一字排開,一旁,放牧員宿舍、飼草料加工、貯存車間和防疫室、配種站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村黨支部書記杜永生告訴記者:“這些基礎設施都是縣政府鼓勵發展舍飼養殖投入的,修暖棚不僅有補助、養細毛羊還有很多補助呢,主要目的就是保護草場、增加農牧民收入。”
草原是牧區的“命根子”。然而,一個現實的矛盾是:群眾增收主要靠養畜,而保護生態卻要減畜;既要算草畜平衡的生態賬,又要讓牧民群眾收入不減少,如何破解這道難題?
紅灣村提出了發揮細毛羊優勢,精細化養殖,規模化發展的路子。2007年成立了“五個佳”羊毛專業合作社,在發揮細毛羊產業上作文章,在精細化養殖上求突破,全村推行細羊毛標準化生產技術,實行細毛羊統一上站配種、統一穿衣、統一標準打號、統一機械剪毛、統一分集整理、統一規格打包、統一集中銷售的“七統一”經營模式,提高了細羊毛品質,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形成了“戶戶都是示范戶、家家都有打包員、人人都是剪毛手”的良好生產發展格局,羊毛連續7年在全縣賣出了*價格。如今,合作社運行規范,全村農牧戶全部入社,農牧民收入穩步增長,草原生態得到了有效保護。
像紅灣村的做法正是該縣破解細毛羊產業發展的一個“突破口”。該縣在政策上引導、在資金上扶持,進一步提升甘肅高山細毛羊基地品牌,著力打造綠色有機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加大標準化養殖小區、規模化養殖場和優質飼草料基地建設,引導農牧民切實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以草定畜,構建舍飼養殖和季節性放牧相結合的生態循環綠色養殖模式,實現傳統畜牧業向高效綠色畜牧業的轉變,推動生態保護與產業持續發展的“雙贏”。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