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吳忠*農業科技示范園農業設施基地,楊常新直接管理的大棚有53棟,每天他都要步行至每個大棚,查看果蔬長勢,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應對措施。
臉膛黝黑、笑容憨厚、衣著樸素,大棚中的楊常新就這樣貌不驚人地出現在我們眼前,他正在為遠道而來的考察團成員耐心講解基質無土栽培技術,神情專注而認真。幾天前,楊常新被授予第二屆“寧夏*美科技人”榮譽稱號,這個榮譽讓他有點不知所措:“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情,組織卻給了我至高的榮譽,感覺肩上的擔子更沉了”。
作為寧夏現代農業的領頭雁,吳忠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承擔著現代農業技術的創新、研發和示范推廣重任。近年來,園區引進的農業新技術達100余項,如水肥一體化、無焊接大跨度鋼架、輕簡型軌道盆栽、二氧化碳增溫技術等等。“打通農業技術轉化*后一公里是我們的一項重要職責,園區通過建立試驗示范基地,把*先進的農業技術轉化為農民群眾容易掌握的實用技術,助推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楊常新說。
從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示范推廣十多年,楊常新已經習慣了沒有節假日和雙休日的工作,一年365天,除了晚上睡覺,楊常新呆得*多的地方就是園區的果蔬大棚。基地技術員郭永婷說,園區每引進一項新技術,楊主任都會帶領團隊不斷進行試驗和改進。
在楊常新的帶領下,團隊先后研發集成并示范推廣了水稻旱育稀植、蔬菜無公害生產、設施葡萄“1+1”、新型大跨度組裝式溫室、智能化*水肥一體化等十多項重大技術,有力地推進了吳忠市乃至全區農業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其中集成示范的設施葡萄“1+1”模式化栽培技術實現了當年定植、當年掛果,畝產達2500公斤。通過項目示范帶動,吳忠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有機農產品基地發展到20000畝,認證種類涉及蔬菜、果品、青貯玉米等,園區也成為寧夏*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由他引進并集成研發的新型組裝式鋼架對傳統設施農業進行了改造升級,使寧夏新型溫室和大拱棚建造技術走在了全國前列。
如今,每年慕名來園區學習取經的觀摩團達200余批次5000多人次,這讓一個原本只有二十多人的團隊感到壓力倍增。雖然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但楊常新依然感到欣慰和自豪:“這說明我們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寒來暑往,時光如梭,轉眼間楊常新已在園區工作了15個年頭。這些年因忙于工作,楊常新極少有時間陪伴年逾八旬的父母和孩子。2018年,楊常新期望實現一個多年未完成的愿望:“帶著家人一起去旅游,看一看祖國的大好河山。”楊常新笑著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