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冰天雪地,蔬菜大棚內綠意盎然、溫暖如春。柿子棚內,幾名婦女正為柿子苗吊蔓、平頂、打椏子;黃瓜棚里,已長出20多厘米長、頂花帶刺的水黃瓜;辣椒棚里,小辣椒也脫離了葉片的環抱,一頭猛扎下去;誘人的草莓,隨時等待工人采摘。賓縣永和鄉菜農們在溫室大棚里度過了一個忙碌的春節,經過他們的雙手,每天2000公斤蔬菜水果端上哈爾濱市民餐桌。
大棚“養人” “我感覺非常有奔頭”
拉開厚厚的棉門簾,記者眼前出現一大片綠,深吸一口氣,是黃瓜的清香。幾個人正在采摘架上成熟的黃瓜,帶頭的是馬雪明。馬雪明今年46歲,皮膚細嫩白皙,只有眼睛附近有幾道皺紋。前幾天,馬大姐成為這一種植區的區長,管理著40多人。馬大姐對記者說:“現在室外是零下二十多攝氏度,大棚內卻是二十多攝氏度,干一會兒活,就出一身汗,皮膚能不好嗎?我們姐妹都說蔬菜大棚‘養人’。在永和菜業工作,我感覺非常有奔頭,一方面是收入穩定,另一方面企業給我們創造了很大的上升空間。現在我在家里說了算,老公和孩子都聽我的。外出打工撇家舍業,錢還不好賺,能在家門口端上‘鐵飯碗’我知足了。”
新型菜農 會種菜還要掌握高科技
“我們不但會種菜,更要用科技種菜、用腦子種菜。”在草莓大棚內,菜農郭亮正在檢查棚內信息采集系統工作情況。
郭亮告訴記者,每棟連體大棚就像一座大型的智能化車間,里邊的溫度、濕度、光照強度、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等參數能夠實現自動調節和監管。大棚還采用了“互聯網+現代農業”的蔬菜種植智能管理系統,該系統通過實時采集大棚里溫度、濕度、光照強度、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數據,按照作物生長規律進行智能化管理。
“通過智能系統,我隨時可以收集溫度、濕度、病蟲害等數據信息。我們還能通過手機或電腦終端下達指令,消費者可以通過掃二維碼,遠程觀看工人是否按照綠色種植標準種植作物,從而放心食用。”郭亮介紹。
職業農民 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
“傳統農民”與“職業農民”的主要差別是前者*多只能勉強養家糊口,后者則可奔小康致富。永和菜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慶堂說:“近年來,國家十分關注三農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要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我們永和菜業的經營初衷與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永和菜業旺季用工量在400人左右,淡季用工量為40人。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企業為員工提供各類培訓平臺。每年農閑,公司都會組織技術能手到遼寧、北京以及山東的壽光等地學習種植技術,三四月份種植季邀請農業大學、省農委專家到基地講解綠色種植技術。隨著企業發展壯大,我們為員工設計了晉升渠道,鼓勵他們實現自身價值,從普通工人到小組長、種植區長,只要你夠努力,企業都會給你提供施展才華的平臺。”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