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里,56歲的河南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省農科院小麥研究所副所長雷振生,既沒有外出旅游,也很少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而是如往常一樣,忙碌在實驗室里。
“由種到收,由秋及夏,幾十年都這么過來的,忙習慣了。”雷振生笑著對記者說。歲月將雷振生帶近花甲之年,也在他的人生中積淀下23個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
上世紀80年代初,剛參加工作的雷振生發現,作為小麥主產區的河南,小麥平均畝產不足200公斤,很多農民靠吃紅薯過日子。“一定要搞出高產優質的小麥品種,讓農民多打糧、打好糧。”雷振生暗下決心。
從此,雷振生就一頭扎進了小麥地里。為了調查記載好小麥性狀,他不顧酷暑嚴寒,長期堅守在麥田;為了選出優良品種,他要和團隊配置上千個組合;為了做好小麥生產服務工作,他每年都要跑遍全省小麥主產區。
守得云開見月明。雷振生主持培育的鄭麥366、鄭麥004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其中鄭麥366自通過審定以來,連續11年為我省主導優質小麥訂單品種,累計生產應用面積超1億畝。
小麥育種基本都是先雜交,再進行6至7代的持續選擇,然后參加產量鑒定和審定試驗。育成一個新品種,往往需要十幾年。雷振生告訴記者:“小麥的生長沒有‘節假日’,在育種的各個節點要做好相應的工作,因此我們‘小麥人’的生活里是沒有節假日的。”
“雷所長工作認真踏實、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只要育種工作中有需要他的地方,他隨叫隨到,從不推辭。”80后科研人員周正富說。
在雷振生看來,參加工作30多年來,科研設備和條件已今非昔比,但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卻一如從前。他認為,育種生涯是苦樂年華,從來都要穩得住心神、抵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
“育種是個不斷追夢的過程,需要持之以恒。”雷振生說,這是一個沒有終點的事業,為了讓中原大地種出世界*的小麥,他會不懈努力。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