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開放之前,養牛只為種田,不為賣牛肉。那時,我國在黃牛選育改良等畜牧業科研方面投入非常少,牛肉產量極低。1978年我國牛肉人均消費量僅0.31千克。
從1992年起,我跟隨原西北農學院邱懷教授開展中國黃牛尤其是秦川牛的肉用選育改良及產業化開發工作。當時遇到的主要問題是群眾喜歡棗紅色的秦川牛,改良后,雖然產肉性能明顯提高,但毛色變了,群眾不喜歡,因此,向農戶科普成了當時非常重要的工作。
如今,我國牛肉消費持續增加。
2016年底,我國牛肉消費量為774.46萬噸,人均消費量達5.6千克,在畜牧行業中屬于發展*快的產業之一。這背后離不開現代育種科技的發展和支撐。
我們研究創建了秦川牛保種新模式和優質肉牛分子細胞工程育種技術體系,并對分布在我國不同地區的主要黃牛品種進行了全基因組重測序,構建了中國黃牛全基因組遺傳變異數據庫。為我國地方黃牛遺傳改良、資源保護利用以及肉牛新品種(系)培育等提供了科學依據。
未來,我們計劃開展“中國黃牛(肉牛)基因組分型芯片”開發工作,這將有助于對地方黃牛品種進行*遺傳改良,加速肉牛新品種培育步伐。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