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知識化、信息化、數字化已經是時代的標志,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與日俱升,各行各業的發展都離不開科技。農業這個看似與科技不沾邊的行業也在慢慢向其靠攏。從傳統的農耕方式到如今的農機作業方式,我國農業在科學技術以及創新的道路上從未停止過探索的步伐,如今,農機作業方式越來越智能,越來越先進,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很大的關系。
近日,農業部公布第二批數字農業建設試點項目投資計劃,黑龍江寧安市水稻項目,河南臨潁縣、溫縣麥玉輪作項目,江蘇鎮江新區水稻項目,四川大邑縣水稻項目等列入2018年大田種植數字農業建設試點,致力于打造農機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的示范樣板。
農機與信息化的融合在農機行業里并不鮮見。
在2017年的中國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上,農業領域全產業鏈人工智能工程“農業大腦”*亮相,引起業內廣泛關注,這種以傳感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為支撐的新的現代農業形態將使農業生產越來越自動化、智能化,農業有了這顆“大腦”,他就可以24小時實時監測農產品生長情況,實時更新傳遞蟲害、濕度、田間氣候、土壤品質等數據。“農業大腦”還可以分析這些數據,制定科學合理的種植計劃,準確無誤地生產農產品。另外,消費者也可以通過客戶端軟件,看到自己訂購的農產品的生長情況、種植方式等信息,確保從田間到餐桌的食品安全。
也就是說,未來憑借極少的勞動力便可以足不出戶管理好十萬畝的農田,這不是天方夜譚,有了農業大腦,這將成為現實。
2017年10月,中國*農業全產業鏈人工智能工程“農業大腦·*農業平臺”在湖北武漢市啟動,中國一拖作為農機企業龍頭已率先入駐。作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剡水對我國智慧農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從目前的應用情況看,我國農機行業存在著盲目建設和重復投資的現象,主要表現在平臺功能相近、數據不匹配、標準不一致等方面,不利于實現數據分析處理和功能拓展應用。”為推動*農業管理平臺的應用,更好地支持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趙剡水認為,在確保農業作業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有必要建立以國內農業、農機骨干企業為核心,“統一、共享、開放”的*農業共享管理平臺,在實現數據格式、傳輸標準、設備編碼等底層數據統一的基礎上,滿足不同應用主體的差異化需求。
大力發展數字農業,是貫徹落實“建設數字中國”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是推動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管理體系數字化改造的有力措施,對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據悉,到2020年全國預計將建成一批大田種植數字農業建設試點項目,項目區農業機械及田間農情監測物聯網、智能裝備普遍應用,農機作業與田間農情監控*化、智能化、自動化,農機調度管理高效化、便捷化水平顯著提高,勞動力用工減少30%以上,水資源利用率提高3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15%以上,農藥使用量減少20%以上,作物效益或單產提高10%以上,農業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