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國家大力鼓勵農業現代化、土地流轉提速,一批規模化、專業化的新型生產主體已經產生,他們通過投入技術、資本支持進行農業生產模式革新,但同時也面臨巨大的金融缺口。“我們希望通過不斷創新,推出多元、靈活的金融產品,滿足農業產業鏈上各環節的資金需求,為他們在結構調整、品種優化、擴大規模等升級轉型中提供資金支持。未來新金融只有通過與產業鏈的深度結合,與傳統金融形成專業化分工與有效補充,才能在行業內立足,走得長遠。”理財農場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楊世華向筆者介紹。
現代農業離不開現代金融
隨著眾多有技術、有眼界的“新農人”將新的技術和理念帶入農村市場,中國農業正不斷朝著現代化方向快速前行,新金融機構也逐漸加快了其涉農的腳步。但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是,“融資難,融資貴”成為“新農人”返鄉必須面對的*道障礙。
楊世華表示,在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助力農業產業新業態方面,理財農場作為農業垂直領域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其創新模式和行業實踐已然為破解農村融資難題提供范本和借鑒。
從上游的原料供應商到融資廠商,再到經銷商、零售店,*后是種植戶,整個農資供應鏈的不同場景會形成一個閉環,理財農場通過資產端的有效滲入,進而滿足各個場景環節對肥料、農藥資金的需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農村缺失的信用評級系統,使整個信息流更加透明順暢,理財農場可以在這個閉合的場景中判斷他們的真實經營情況,以便于更好為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提供金融服務。
楊世華表示,在有效解決“新農人”融資難題同時,理財農場已為社會出借人帶來超過2.7億元收益,分享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紅利。同時,出借人在獲得收益的同時,還能收獲到來自全國農戶的各種優質農產品,對支持“三農”實體發展所獲得的收益有更為切身的體驗。
據理財農場平臺數據顯示,其線上成交額已突破140億元,注冊用戶超過100萬人。
構建“三農”信用體系開發農民信用
無論工業、服務業還是現在的農業,任何一個行業或者一個產業,對金融有爆發性需求之時,往往也是產業化形成之時。
“農業開始產業化,但同時也需要有配套的金融服務。這套服務不可能提前產生,只能邊干邊總結。因此,我們發現,農村金融服務迫切而有諸多痛點,這一過程其實也是歷史發展必然。”楊世華表示,當前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還有很大空間,一個大問題在于土地確權,這與金融服務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在農村,村東頭的林地確權后可以用來抵押,村西頭的香蕉林卻沒有被驗明正身,無法作為抵押物。對此,土地經營權的確權需要一系列法律支撐,配套政策又難以一蹴而就,實現像發達國家那樣市場化運作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對于農村金融服務者而言,這并不意味著腳步停下來等待,而恰恰是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終摸清農村金融的發展邊界。
說起來容易,但邊界的劃定是件很難的事情。
兩年多前,當楊世華與他的兩個合伙人決定借助互聯網深耕農村金融時,很多人都不看好,認為這種模式走不長久。
“多少大銀行的分支機構和信用社都去不了農村的‘窮根’,一根網線能解決什么問題?”那時,甚至有人預言,理財農場在“三農”金融這條路馬上就會走到頭。
楊世華也看到了問題的難度。*的難點在于農村金融沒有一套完整的運作標準,沒有完整的風控信用體系,這就導致前人做農村金融雖然開始時豪言壯語,但*終往往是做了“抽水機”,把農村閑置資金“抽”到城市去。要把城市里的閑置資金帶入農村,讓這些錢實實在在地發揮作用、幫助到農戶,前提就是搭建模型。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楊世華拿出的*招是深入一線,圍繞農戶需求大膽創新和突破。“過去兩年多,我們花了很大精力用于構建產品服務體系。可以說,這些系統的建立,都是我們的團隊一步一步實地走出來的,一行一行代碼手寫出來的,今天的一百億元里面,體現了團隊的專注。”
兩年多時間,互聯網金融在中國走過了野蠻時代,步入監管周期。而對于專注于服務“三農”的理財農場而言,楊世華卻說,他們一直在做的,是屏蔽掉一些不必要的影響,更加專注地做好一件事。
搭建好模型后,就需要建立搭建標準。傳統金融機構認為農村金融很難做,原因是經營主體缺乏比較規范的財務數據,交易場景里有很多是現金往來,很難提取數據,因而很難量化。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農戶生產銷售缺一本財務賬,他們沒有資產負債表、現金流和利潤表,有的可能只是出入庫的單據和流水賬。這些東西銀行都不認。
但楊世華認為,辦法總比困難多。他帶領團隊根據農戶實際情況,做了一套更具實操性的風控模型和標準,在這種標準之下,實現信用數據的“自生”和迭代。
“原來,一些農戶找平臺借錢,你查不到他的任何其他金融活動記錄,因為他們都是現金交易,沒有留下可追溯的痕跡。但在實際中,根據上下游反饋,你是可以查到他的信用情況的,因此我們在為其提供金融服務的同時,也建議他今后不能再用現金給你的上游農資供應商,要通過銀行轉賬支付;在平臺上還投資者的錢也不能給現金,要通過銀行賬戶轉賬。通過這兩項努力,很多農戶由一開始的被動學習支付方式,到后來變成主動操作。在這一過程中,他們通過銀行轉賬支付而形成的流水,由此慢慢建立起個人征信數據。”
金融習慣的培養,對農戶而言至關重要。而在農戶身邊放一個既懂金融又懂農業的“明白人”,隨時指導農戶的金融行為,對農戶來說意義更是非凡。在這一點上,楊世華和他的小伙伴們做到了。
在資產開發上,理財農場目前已建立一個成熟的團隊,他們深知農業生產特性,同時也了解金融邏輯。通過對農戶的盡職調研,從土地確權、病蟲害防治,到農戶家庭成員的信用、口碑,乃至生活嗜好,工作人員都了然于心,憑借這樣的調研,可以深入了解借款人基本情況和需求的真實程度,進而實現資金撮合。而在楊世華看來,這樣的調研模式可以*地獲取農戶的用戶畫像,再通過大數據收集分析的方式形成模型,一旦模型成熟,將成為推動農村金融服務標準化的重要基礎。
農村金融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前不久,中央發布的“鄉村振興”戰略,再度引發市場的熱議。在楊世華看來,這份戰略明確了穩定的土地政策、扶持職業農民發展,持續激活農村的人、地資源,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成為長期方向。對此,楊世華表示,我國的現代農業發展由此提速,并將釋放出巨大的金融需求。這對于農村金融是個長期利好。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政策要求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創新金融形式如互聯網金融也是多元金融格局中的一環。”楊世華認為,互聯網金融成為傳統金融的有益補充,彌補了“三農”小額、分散的資金需求。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發力“三農”領域,以技術突破空間和征信的諸多難題,為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提供了可參考的路徑,引導社會資金脫虛向實,強化了鄉村振興的投入保障。
楊世華認為,“我始終認為,判斷新金融的價值,還是要看是否對實體經濟起到推動作用。互聯網技術、大數據在金融服務中只是工具。只有充分運用好這些工具,真正服務到實體經濟,才是平臺的價值所在。”
他同時表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是農業興旺的重要抓手,以金融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做強做大,使之成為農業現代化的中堅力量,正是理財農場瞄準的方向。“以理財農場為代表的創新金融,運用互聯網技術,突破空間和征信的諸多難題,依托于農業生產產業鏈,挖掘出農村積淀數年的數據價值,讓沒有享受到和沒有充分享受到金融服務的群體,在需要的時候有機會以合理的成本,有尊嚴地獲取可持續性的金融服務。”楊世華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