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養蜂的技術,打算2018年向村扶貧隊申報中蜂養殖的產業項目。”三月的暖陽灑滿了篁村山鄉,處處生機勃勃,脫貧戶李小茍開始謀劃新一年的新生活。
篁村位于黃山市徽州區楊村鄉西部,山區物產資源豐富,但交通閉塞,靠山吃山的村民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走得特別不易。
現年56歲的李小茍與妻子離婚后,獨自撫養年幼的女兒,由于身體不好,勞動力弱,家庭生活較為困難,2014年他家人均純收入不足2500元,他曾一度對生活失去信心。“李小茍家有山場、有茶園,簡單的工作也可以做,我們需要找到一條適合他家的脫貧路子。”隨著*扶貧工作的深入開展,村兩委和駐村幫扶干部多次上門走訪,一方面鼓勵李小茍要通過自力更生增加收入,一方面又幫他出點子、找出路。
在大家的引導幫扶下,李小茍參加了村里組織的茶園管理技術培訓班,將家里的低產茶園實施改造,2017年僅茶葉一項收入就達到了8500元。生活有了起色后,李小茍按照產業扶貧要求,對低產油茶園進行改造,還養殖生豬、種植香榧、當起了篁村護林員。2017年,他家人均純收入達8693.85元,實現了有產業有穩定收入的脫貧目標。
“要感謝黨的好政策,我家生活越來越好,我干活也越干越有勁兒。”如今,李小茍越來越勤快,越來越陽光,成為篁村脫貧致富的典型。
2014年,像李小茍這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篁村共有79戶156人,人均純收入均在2000元左右,全村貧困發生率為13.59%。開展*扶貧工作以來,篁村扶貧工作隊與村兩委班子一起,認真開展走訪宣傳*扶貧政策,了解貧困戶情況,傾聽群眾意見,認真分析貧困戶致貧原因。按照產業到戶全覆蓋要求,制定篁村產業發展扶貧到戶項目,由貧困戶結合自身實際申報,因戶施策,分類指導,*扶持。
三年來,全村79戶貧困戶均領辦了3項以上符合自身需要的產業扶貧項目,通過領辦產業到戶項目,發展培優主導產業,實現了貧困戶每戶均有2項以上的主導產業收入。據統計,2017年篁村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均超過5000元以上,貧困發生率降至0.52%,順利實現了貧困村出列目標。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