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頭*作為村集體產權股東領取年終分紅,一家人2017年的分紅,共計2.5萬元。過了個好年!”日前,山東省臨清市新華辦事處黑莊居63歲的黑建國高興地說。
黑建國所在的黑莊居位于臨清新華辦事處北部,作為臨清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先行試點,已完成“集體資產變股權、農民變股東”的試點。2017年6月,村里成立了居民合作社,覆蓋554戶居民,明確了產權,將村集體資產產生的收益,以每年分紅的形式發給居民。
“以往村里的集體資產收益,除去正常公共支出外,從未分給村民過,也不知道該怎么分。這次改革就是要明確集體資產的產權歸屬,改變集體資產名義上‘人人有份’、實際上‘人人無份’的狀態,真正做到‘資產變股權、農民當股東’。我們的集體固定資產,包括占地85畝的義烏商貿城和40余畝的黑莊農貿市場,其每年產生的商業租金成為集體資產收益。”黑莊居黨支部書記黑建明說,“2018年2月,居民拿到了*分紅,每人2500元,并且超過60歲的老年人還可獲得額外補貼3000元。”
2017年,臨清市被確定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省級試點,在全市16個鎮街選取48個試點村,探索符合各村居實際的思路方法,做到因村施策、*推進,成熟一個改革一個。“比如,在清產核資工作中,對集體資產體量比較大的城中村,聘請有資質的專業機構進行評估,確保清產清查徹底、核實清楚。通過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穩步推進試點工作開展。”臨清市農業局分管負責人張冬梅說。
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經營性資產、非經營性資產和資源性資產,是牽扯村民利益的核心內容,嚴格規范的程序和公開透明的執行是關鍵。
“我們在試點過程中,制定了整套工作流程,明確了操作步驟,嚴格按照清產核資、成員界定、股份量化、成立合作社等程序進行,確保步驟不少、環節不減、標準不降。”張冬梅介紹。
改革提升農民的精氣神。“我們村的集體經濟收益主要來自于村土地的占地補償款和臨街樓商業租金。之前村集體資產有很大一部分是‘沉睡’著的,除去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之外,沒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這次改革,不僅增加了農民的財產性收入,盤活了村級集體資產,也明確了集體資產產權歸屬,村集體經濟持續向好,村民發展生產熱情很高。2018年預計每人分紅能達到8000元。”牛張寨村村黨支部書記牛傳勇說。
據悉,臨清市在48個試點村共清理出集體資產1.08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3236.37萬元,非經營性資產7556.84萬元;資源性資產4.26萬畝;界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53354人;量化股份53454股;召開股東大會,成立農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完成登記注冊;以戶為單位,頒發“股權證書”14342本。同時,所有村居均已完成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鋪開打下堅實基礎。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激發農村活力的重要制度創新,是鄉村振興的必經道路。接下來,臨清將加大探索創新力度,繼續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推動農村集體生產要素配置效益*化和效率*優化,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臨清市委書記何憲卓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