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澳大利亞聯邦銀行將其所持河南省濟源、登封、溫縣,以及河北省辛集、永年、邯鄲縣等地設立的15家村鎮銀行股權全部轉讓給齊魯銀行。這一消息引起了市場廣泛關注。
澳大利亞聯邦銀行之所以將所持15家村鎮銀行的股權轉讓給齊魯銀行,原因是對其發展信心不足。我國村鎮銀行發展至今,多數處于虧損狀態,加之在金融科技領域沒有實質性發展,客戶逐漸流失。
截至2017年末,全國共有村鎮銀行1562家。應該說,村鎮銀行的建立,有效填補了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的空白,對于支持“三農”、小微企業和縣域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然而,一些因素的存在制約了村鎮銀行的發展。這些因素主要包括:一是市場定位不清,發展理念落后。有的村鎮銀行沒有突出支農支小、服務縣域經濟的市場定位,而是“追大追快”,貸款投向“傍大款”,貸款審查突出了“快”字,但卻忽視了審慎經營原則,導致風險不可控。二是脫離當地實際,不能深深扎根于當地。有的村鎮銀行主發起人為外地銀行機構,由于對當地人文環境和經濟發展現狀了解不夠深入,缺乏有針對性的產品創新,導致開業后業務發展緩慢,長期不能實現盈利。三是宣傳不到位,社會認知度低,當地群眾不了解、不認同,加之軟硬件缺乏,失去了競爭優勢。四是貸款規模管控的限制,影響了業務正常發展。
筆者認為,村鎮銀行要健康發展,必須解決“水土不服”問題,扎根當地,早日融入并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環境,做到本地化經營。
一方面,村鎮銀行應認真落實監管要求,牢固樹立“立足縣域、服務社區、支農支小”的市場定位。主發起行應充分了解村鎮銀行機構所在縣域情況,了解人文環境和民俗特點,有針對性地指導村鎮銀行開展金融服務,切實做到村鎮銀行本地化經營、民營化管理、專業化發展。村鎮銀行只有適合當地特色,符合當地城鄉居民的生活習慣和小微企業的“口味”,才能得到客戶信任。
另一方面,要不斷完善軟硬件設施建設,補齊業務發展上的短板。村鎮銀行要加快建設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持續提升農村金融服務的便利度和普惠金融服務水平,方便廣大居民和小微企業辦理各種業務。同時,應發揮貼近市場、企業和農民的優勢,創新商業模式,以及個性化、本地化和具有包容性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大力推動微貸技術和主發起行成熟產品落地,提高金融服務匹配度、附加值和客戶滿意度。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