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初,一家位于遼寧省沈陽市東部郊區的縣級種子門市部,員工只有3人,固定資產不足5萬元,主要批發國有種子公司種子進行零售。經過27年的穩步發展,當年的路邊小店已經成為資產總額達15億元,年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員工近千人,銷售范圍遍及16個省,自繁自育玉米種子連續十年年銷量超過一億斤,集育種、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大型種業集團公司——遼寧東亞種業有限公司。
自育玉米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32000多萬畝,累計增產糧食96億公斤,累計獲得社會經濟效益超過90億元;水稻、大豆等累計推廣面積達1000萬畝,累計獲得經濟效益超過3億元……連續五屆入選中國種業信用骨干企業前十強的遼寧東亞,作為一家民營種企與隆平高科、中種集團等龍頭種企并駕齊驅,創始人徐福春也已成為民營種企領軍人物。
27年間,一粒種子早已成長為參天大樹。徐福春依然像當年一樣全心全意地為沈陽城郊的農民服務,同時也盡心盡力地為全國數億農民提供質優價廉的種子。
“每個承諾都要像種子一樣生根發芽”
*早在甘肅興建種子加工廠和制種基地;率先依靠連鎖經營實現了飛躍式發展;*先利用宣傳畫、電視、廣播等途徑宣傳玉米新品種;國內*采用小包裝袋包裝種子并大批量使用進口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處理;*家在全國范圍內實施連鎖經營;*家由一個小門市部發展成為全國*大型種業集團公司……27年的發展歷程中,東亞種業的每*創新和飛躍都離不開徐福春。
“事前先想想咋樣會賠錢”,這是徐福春多年來一直奉行的“生意經”。在他看來,投身種業后的每一步不僅要三思而后行,更要準備好“退路”。“開展育種研發,科研投入能否持續穩定?擴大制種生產,制種款能否按時支付?拓寬經銷渠道,經銷商的返利款能否全部兌現?”徐福春早已習慣了“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也正因此,東亞種業多年來一直帶著“誠信企業”的標簽。
當被問起這些年*自豪的事是什么時,徐福春拍著胸脯說:“公司成立27年,從沒有拖欠過一分錢農戶的制種款、經銷商的返利款以及銀行貸款!東亞始終堅持‘以誠待人,以德興業’,每個承諾都要像種子一樣生根發芽。”
“搞好種業、服務農民是目標,其他的都是手段”
品牌信譽就如同一壇老酒,需要時間的“寧可少賺錢也要把研發搞上去”
一粒種子長成參天大樹,總要經歷風雨波折,徐福春的種業之路也并非一帆風順。
熱銷玉米品種“東單90”已經在遼寧連續種植推廣6年,品種表現深受當地種植戶認可,種植面積超過500萬畝。然而2010年,天有不測風云,遼寧等地出現連續陰雨寡照天氣,導致包括“東單90”“鄭單958”在內的多個大棒玉米品種出現空稈,*終減產甚至絕收。
當時,以大棒玉米品種為主營業務的東亞種業,所銷售的都是經過審定且質量合格的玉米種子,卻抵擋不住極端天氣的打擊,遼寧等地玉米生產遭到重創。徐福春*時間帶領東亞種業全體員工為經銷商和種植戶提供免費的技術支持以便將損失降到*,同時為受災農民提供優惠甚至免費種子以便來年繼續生產。
救災之余,徐福春陷入了深思,為何連年表現優異的暢銷品種會突然遭遇“滑鐵盧”?“說明品種不夠好。”一向強調育種研發的徐福春意識到,“育種研發是種業的重中之重,還要繼續加強,寧可少賺錢也要把研發搞上去!”
東亞種業在全國已有15個育種研究所的基礎上繼續擴大育種研發投入,并開始打造以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為主的科研體系,引入分子育種技術和工廠化育種理念,將傳統的“作坊式”育種模式轉變為流水線式,并且興建東亞富友高科技產業園,投資兩億元建成現代種業研發中心,該中心被農業部評為“農業部東北主要作物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被科技部評為“玉米生物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
建立大型科研團隊和持續穩定的科研投入所帶來的收獲也是顯而易見的。東亞種業95%以上的品種為自主研發品種,并擁有獨立知識產權,涵蓋水稻、高粱、大豆、向日葵、蔬菜、馬鈴薯、林果等多種糧經作物的育種研發成果逐步進入爆發期,累計通過國家及省級審定玉米品種126個;通過省級審定水稻品種25個;通過國家及省級審定大豆品種15個;通過省級審定高粱品種兩個;非主要農作物備案品種27個;獲得品種權35項。目前,每年東亞種業都有近10項技術成果推廣應用,有30多個新品種通過審定并應用于農業生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涉足種業27年來,收獲過成功和喜悅,也遇到過波折和瓶頸,如今已經成為我國杰出種業企業家的徐福春,依然沒有放慢步伐,繼續奮斗在民族種業*前沿。
積淀和匠人的呵護,哪怕是一絲雜質也會壞了風味。*怕別人說“東亞不講信譽”“東亞的員工不講感情”的徐福春深知,農作物種子這一商品的特殊性,打造品牌信譽僅僅是“萬里長征*步”,健全服務體系和完善技術指導則是種子企業穩步發展的第二步。
2000年《種子法》出臺,一舉打破了“‘國家隊’一統天下,地區封閉,體制外不能經營種業”的現狀。全國各地的種子公司如雨后春筍一般遍地發芽,東亞種業也在世紀之交抓住了發展契機。
過硬的品牌信譽、貼心的服務團隊和穩定的經銷商體系,是徐福春親手為東亞種業打造的三根支柱。“農民買的是種子,看的卻是服務。東亞的經銷商除了賣種子,更要送服務。”徐福春在著手編織經銷商網絡的同時,還利用廣播、電視等媒體手段宣傳品種,他深知,當經銷商賺錢輕松時,也就更能安心服務農民。
借著政策的東風,東亞種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迅速躋身全國種業前十強行列。然而,他并沒有把眼光局限在種業內,隨著東亞種業不斷做強做大,由種業延伸出來的肥料產業、糧食貿易、畜牧業相繼進入他的視野。農業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而種業更甚,對此徐福春心里再清楚不過,他坦言:“除了延伸產業鏈,更要讓工商資本反哺種業。”
僅靠種業自身,難以為繼。為了讓品種的田間表現更好,他成立了肥業公司;為了讓農民不再愁賣糧,他成立了糧食貿易公司;為了提升農業效益,他成立了牧業公司;為了興建育種研發中心,他涉足房地產開發;為了保障科研資金投入的持續性,他試水金融業。以種業為龍頭,以肥業、牧業為兩翼,以糧食貿易為延伸,以金融業為保障,以房地產開發為補充的農業產業體系逐步形成。
自2005年起,除了種、肥、牧、糧等農業領域,徐福春還在遼寧、新疆等地投資房地產項目,并參股錦州銀行和新賓農商行等多家金融機構,甚至在影視業也有所建樹。然而,肥料、畜牧、糧食貿易、金融、房地產等板塊,他都會交給合伙人或下屬打理,但與種業相關每*會議、每*考察、每*調研他都事必躬親,他的工作重心始終圍繞種業。
當問及為何不把公司的種業板塊交給別人打理時,徐福春一語中的:“搞好種業、服務農民是目標,其他的都是手段。”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