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目的,是增加群眾收入,加速脫貧攻堅奔小康步伐。
近年來,慶陽市環縣緊盯中央省市政策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改善投資環境,內外聯動,發展電商,試點“三變”改革,同步推進農村微改革,使農產品迅速融入大市場,群眾的生產模式、增收方式在改中變、變中改,逐步完善提高。
種植模式變革小雜糧“觸電”銷全國
從“種什么,賣什么”到“要什么,種什么”的轉變,環縣訂單種植讓群眾種植有了信心、種植結構也發生了變化。
環縣開展訂單種植,源自于環縣發展電子商務,讓縣內種植小雜糧“觸電”網銷全國。環縣樊家川鎮慶州小雜糧合作社負責人李濤是電子商務的經營者,也是開展訂單種植的實踐者。2014年,李濤與5名合伙人共同成立了小雜糧種植合作社,并開設網店,以訂單種植的方式,讓群眾的農產品以高于市場價回收出售到全國各地。通過兩年多的發展,群眾逐漸縮小種植面積的紅小豆、黑豆等小雜糧再次擴大了種植面積,并熱銷市場。
在李濤的帶領下,樊家川鎮訂單種植1.2萬畝,涉及該鎮8個行政村,受益1800多戶7000余人,其中貧困戶400多戶,每一戶可增加收入1000多元。
在環縣,發展訂單種植的企業并非李濤一家。網銷小雜糧的電商企業大都采取訂單種植、高價回收的方式,保障產品供給、提高產品質量。據了解,環縣訂單種植超過5萬畝,九成以上通過電商銷售。
農村“三變”改革探索群眾增收新模式
在環縣曲子鎮西溝村,30多戶群眾以貸款方式入股養殖合作社,羊畜托養,參與合作社分紅。
西溝村的實踐,也是環縣結合當地產業扶貧思路,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三方合作的形式,采取“社托戶養”+“戶托社養”互補肉羊產業扶貧模式,探索開創的資產盤活入股、財政扶貧資金入股、社會幫扶資金入股、貸款入股、勞務入股、養殖技術入股、防疫技術入股、集體資金入股、耕地入股等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路子。
同時,一些鄉鎮、村根據不同基礎條件,圍繞草畜、瓜菜、蘋果、商貿、鄉村旅游等不同產業類型,有針對性的探索“三變+龍頭企業”“三變+合作社”“三變+家庭農場”“三變+電商”“三變+鄉村旅游”“三變+田園綜合體”等模式,解放勞動力,增加群眾收入。
為了讓“三變”改革落地生根,環縣為每村列支10萬元專項扶貧資金,用于購置牧草種植收割機械和飼草料加工機械,由村集體統一管理,統籌安排使用。從專項扶貧資金中為每個貧困村列支50萬元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基金,以30萬元入股合作社經營,每年固定分紅5萬元,穩定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創新“微”改革“一戶一策”對接大市場
在環縣,縣上定位主導產業為“一畜一糧兩菜三果”,到鄉鎮,采取“一村 一產業、一戶一策”的改革發展路子,縣上“大”改革,農戶“微”改革,讓群眾在“一戶一策”中享受改革紅利。
環縣環城鎮白草塬村黨支部書記劉世強成立了養殖專業合作社,采取養羊、種草、屠宰加工、購銷、冷鏈物流、餐飲為一體的營銷方式,將環縣的特色羊肉送上了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餐桌。
為了帶動村民致富,他因戶制宜,誰家勞動力少或者外出務工,他把該戶的土地流轉過來種草;誰家有剩余勞動力愿意務工,他吸納到自己的合作社、屠宰車間或者餐飲行業務工,賺取勞務收入;誰家有意愿養殖,他則提供技術幫扶,飼草怎么配方,防疫怎么搞,都由他的合作社來承擔。
在劉世強的帶領下,白草塬村一半以上的村民參與到產業“微”改革的行動中,通過各種方式增加收入。
環縣合道鎮朱塬村村民張奮高多年以養殖為主要經濟來源。去年,他栽植了10多畝黃花菜,以黃花菜套種羊畜飼草的方式,發展了黃花菜和養殖兩項主導產業。目前,他家牛存欄9頭,羊存欄20多只,黃花菜近20畝,成為村里的“微”改革大戶。
在“微”改革行動中,環縣引導群眾的產業靠在全縣主導產業上,依托龍頭企業、產業合作社對接市場,讓群眾有效融入大市場,在市場中獲利脫貧致富奔小康。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