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上海寶山區統一思想、明確目標,全面落實“五個堅持”,扎實推進地產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切實維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一、堅持“產出來”,推進標準化建設。
一是積極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全面實施農田休耕計劃,2017年共種植綠肥4098畝,深耕曬垡5913畝。調整優化農業投入品結構,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4.8萬畝次、有機肥0.6萬噸,運用綠色防控、水肥一體、測土配方等技術,實施230畝稻蝦共作。二是開展減量化復墾耕地質量檢測評定工作。對2014-2016年89個復墾耕地開展土壤質量檢測和評定,篩選出了適宜種植地產農產品的地塊16個。三是加強蔬菜標準園管理工作。對全區已建的12家蔬菜標準園開展“回頭看”,顯著提升全區的蔬菜標準園生產管理水平。四是做好“三品一標”認證及監管工作。全區共有42家企業,391個農產品獲得“三品一標”認證,認證率78%。
二、堅持“管出來”,強化監測力度。
一是嚴格做好源頭監管。以“雙隨機、一公開”為方式,以專項整治為抓手,將日常檢查和監督抽查有效結合,做好源頭監管工作。二是做好藥物殘留監測。2018年全區藥物殘留定量檢測樣品數上升至600個。區農委、區農業執法大隊、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協同做好檢測工作。三是做好“建后”、“證后”監管。充分發揮“三品一標”在制度規范、技術標準、全程控制、檔案記錄、包裝標識、質量追溯等方面的優勢,實現按標生產。四是做好風險監測工作。發揮區、鎮、村三級監測網絡作用,強化監測預警,發現風險隱患。
三、堅持“強起來”,加強隊伍建設。
一是創新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以吸引年輕人務農、培養職業農民為重點,通過培訓提高一批、吸引發展一批、培養儲備一批,著力構建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二是豐富監管人員培訓方式。進一步推進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建設,充實人員、培訓上崗,細化分工、責任上墻。加強村級協管員隊伍建設和培訓工作,實施協管員年終考核制,走好監管工作“*后一公里”。
四、堅持“豎起來”,提升品牌含金量。
一是完善農業產業扶持政策。完成了《寶山區農業產業化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的修訂。2017年區級農業產業化扶持項目17個,扶持資金402萬元,其中超大食用菌互聯網銷售成效顯著。二是加大科技創新。推進農業產學研基地建設,已完成與海洋大學、上海農科院的產學研戰略合作簽約。三是加強品牌建設。超大食用菌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通過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監測和評審工作。
五、堅持“講出來”,創新宣傳形式。
一是做好法律法規宣貫工作。結合“3.15”消費者權益日、食品安全活動月、食品安全宣傳周等活動,開展形式豐富的宣貫活動,進一步加強對《上海市食品安全條例》、《農藥管理條例》等的宣傳貫徹,爭取做到“服務對象人人懂法、人人守法”。二是做好“大調研”工作。以開展全方位、多途徑大調研為契機,讓支農惠農政策走下去,把痛點難點收上來。綜合運用多種調研方式,走入合作社,走進農戶,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力爭把寶山地產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推上一個新臺階。三是做好信息傳播和輿論引導工作。借助寶山區農業網、寶山門戶網、“寶山三農”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以及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廣泛傳播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充分展示寶山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進展和成效。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