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化市靖州縣大堡子鎮巖灣村地處湘黔交界處。2015年上半年,村黨支部*書記黃愛華考察發現,這里山清水秀,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較好,于是召集村支兩委研究并達成共識,按照“黨支部+合作社+扶貧資金+貧困戶”的經營模式,利用巖灣的山和水資源,通過能人帶動、資金促動、貧困戶參與的模式,相繼組建了兩家筑牢脫貧“后防線”的合作社,即紅心獼猴桃合作社和音樂跑山雞等合作社 。同時完成208畝紅心獼猴桃基地建設,年出籠0.6萬只音樂跑山雞,2017年巖灣村集體收入突破6萬元,28戶貧困戶脫貧。
像巖灣村一樣,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闖出致富路的貧困村,在靖州還真不少。省級貧困村藕團鄉老里村地處高山之巔,密林溪水之畔,交通不便,群眾苦于找不到脫貧致富的門路。2017年,新當選的村領導班子,充分利用高山小氣候的優勢,通過農民合作社的帶動,發展高山紅辣椒、黑毛土豬和高山冷水魚及生態米,效果明顯。2017年,該村塘保苗寨僅高山冷水魚一項幫貧困戶實現23萬元的收入,讓12戶脫貧戶享受到了產業“造血”帶來的“快樂”。
龍開安是藕團鄉高營村因病致貧的貧困戶,為治療腦癱雙胞胎女兒的病,家里欠了20萬元外債,生活一度陷入絕境。如今,經 過“造血”式產業幫扶,他家的新型經營實體“安安家庭農場”運轉了起來,按照生態循環種養模式,通過加工米酒,飼養土豬、土雞(鴨),種植無公害果蔬,2017年實現純收入 12萬元。
像這樣通過“造血”產業幫助群眾脫貧致富故事,在靖州比比皆是。“群眾想要富,產業來帶路;脫貧想要穩,產業是根本”。近年來,靖州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始終把產業扶貧作為貧困戶脫貧增收的有效途徑和重要工作來抓。結合貧困村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等因素和產業發展以及集體經濟現狀,把脈問診,對癥下藥,明確了發展方向和具體舉措。同時制定了一系列的資金投入配套政策,發揮產業發展的典型帶動作用,以點帶面,大力推進產業化扶貧,著力形成“縣有主導產業、鄉(鎮)有示范基地、村有示范點”的扶貧產業發展格局。2017年以來,全縣整合扶貧、農業綜合開發、移民、農業等部門涉農資金4億多元,策劃落實特色產業項目366個,發展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720多個,與2.8萬貧困群眾建立利益聯結機制。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