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放流區域遍布全省近海及內陸水域,堅持漁民增收與生態修復并重。目前,主要海水放流物種共19個,其中大宗傳統經濟物種7個,分別為中國對蝦、日本對蝦、海蜇、三疣梭子蟹、金烏賊、褐牙鲆、半滑舌鰨;戀礁性魚類4個,分別為黑鯛、許氏平鮋、大瀧六線魚、斑石鯛;種群恢復物種2個,分別為鈍吻黃蓋鰈、圓斑星鰈;試驗性放流物種6個,分別為大葉藻、銅藻、黃姑魚、短蛸、曼氏無針烏賊、萊氏擬烏賊。淡水主要放流物種為鰱鳙魚、草魚、鯉魚、中華絨螯蟹等經濟物種及泰山螭鱗魚、松江鱸魚等珍稀瀕危物種。
2005年至今,全省累計增殖放流苗種564億單位。近海漁業資源明顯回升,累計回捕海洋增殖放流資源52萬噸,實現產值175億元,主要增殖資源綜合直接投入與產出比達1:17。2018年,山東省漁業資源增殖放流項目預計放流各類水生生物苗種可達70億單位。
增殖放流是山東省促進漁業經濟發展、建設“海上糧倉”的一項重大舉措,全省各級漁業主管部門以對廣大漁民和生態文明高度負責的態度,強化措施,創新管理,確保了海洋增殖放流工作始終走在全國前列。生態效益日益凸顯
一是有效補充了近海嚴重衰退的重要經濟漁業資源。中國對蝦、梭子蟹、海蜇等大宗放流物種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秋季漁汛,全省秋汛中國對蝦回捕產量2005年為1089噸,2010年~2013年一直穩定在3000噸左右,參與回捕的漁船單船*日產達2000公斤,山東省近海中國對蝦資源基本恢復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水平。梭子蟹回捕產量2005年為1969噸,2013年為1.95萬噸,增加了近10倍。海蜇回捕產量2005年為3300噸,2013年為4.9萬噸,增加了將近15倍,萊州灣參與回捕的漁船單船*日產達15000公斤。二是有效促進了近海生態系統循環。按照碳匯漁業的原理,通過放流、捕撈增殖資源,從海水中移除大量碳、氮、磷元素,有效緩解了海水富營養化。2005年~2017年放流對蝦、梭子蟹、海蜇凈移除碳量22912噸,相當于植樹造林6030公頃每年的固碳量。三是有力助推了山東省海洋捕撈漁船作業結構優化升級。為了捕撈增殖資源,部分漁船主動將作業方式由拖網改為流網,對保護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發揮了積極作用。此外,大量增殖放流海蜇有效抑制了同生態位有害水母的泛濫。
經濟效益尤為突出
多年來,回捕中國對蝦、梭子蟹、海蜇等重要增殖放流資源已成為山東省2萬多艘中小馬力漁船、約60萬漁民秋汛的主要生產門路,沿岸漁民回捕增殖資源收入占全年總收入的2/3以上。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2017年山東省秋汛累計回捕增殖資源52萬噸,實現產值175億元,其中回捕中國對蝦2.8萬噸,創產值32.8億元,回捕梭子蟹14.8萬噸,創產值83.5億元,回捕海蜇28萬噸,創產值28.8億元,直接投入與產出比分別高達1:8、1:32和1:20。
社會效益與日俱增
一是豐富了人民群眾的菜籃子,滿足了社會對綠色、安全、放心海產品的需求,提高了人民群眾的飲食品質。二是直接帶動了海珍品增養殖業、水產苗種培育、水產品加工貿易、休閑漁業等相關行業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促進了現代漁業轉型升級。三是群眾保護漁業資源、生態環境意識明顯提高,“養護水生生物資源,建設生態文明家園”漸成全民意識和自覺行動。滿足了社會對綠色、安全、放心海產品的需求。四是進一步密切了政群關系,促進了漁區和諧穩定。放流時,不少漁民群眾紛紛出船、出力免費協助苗種運輸、投放。東營等地漁民嘗到了增殖放流的甜頭,自發成立了海蜇生產合作社,協助漁政部門全天候無縫隙對增殖資源進行看護。近年來,山東省漁民、專家、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紛紛向政府、人大、政協等部門寫信或提出議案,建議進一步加大增殖放流力度,養護漁業資源,促進漁民持續增產增收,共同創建美好生態文明家園。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