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是祥華家庭農場“開秧門”的第二天。
祥華家庭農場位于常州市朱林鎮沙湖村。當天一大早,戴祥華和女兒戴倩云就各開一臺插秧機,在田間忙開了。
戴倩云今年23歲,人長得有些瘦小。別看她登上插秧機顯得更加纖弱,在去年5月區農林、婦聯、總工會聯合舉辦的職工技能競賽中,她代表沙湖農機合作社參賽,獲得插秧機操作比賽*名。
“那天的12支參賽隊伍中,有6支是女子隊,在藍天與秧田間顯得十分耀眼,我為是其中的一員感到自豪。”盡管已過去了一年,但提起那場比賽,戴倩云的雙眼更加明亮。
其實,戴倩云去年參加技能競賽時,才開了一年插秧機。6年前,她從職校服裝設計專業畢業,先在服裝企業上班,后來在親戚的家具廠做銷售。
“在城里上班,人是輕松,但一歇下來,總感覺有點無所事事。”戴倩云說,兩年前下決心回家幫忙,實在是不忍心父母太辛苦,很想為家里分擔一些壓力。
戴祥華是種田的“好把式”,原先在造船企業干過,并因有一手過硬技術被上海船廠“挖”去。20年前,因家中老人生病,他回到家門口一心一意干起了農業。近些年,他陸續承包了1050畝土地,先后注冊成立沙湖農機合作社和祥華家庭農場。
剛回到家時,戴倩云并不適應。她對農活一竅不通,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看著身邊一個個忙碌的身影,她心里有些著急。
“農忙季節,農機無人操作,這在農村是常事,因為很多年輕人和青壯勞動力都外出打拼了,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婦女兒童。”細心的戴倩云看到了這點,“既然自己選擇了農業,就從能做的事情做起,從農業機械操作做起。”
那年6月,戴倩云先在平路上試著開了幾個來回,弄清了插秧機上的操作部件,便直接開到田邊。機械*次下田時,機頭先下,機身往一邊傾,整機好像隨時會翻倒,她緊張地叫了起來。還好,隨著后輪滾滑下田,插秧機穩穩地停在了泥田中。
在旁的戴祥華看了笑笑,上去開了幾圈作示范,戴倩云就站在機上看,聽父親教怎么轉彎、怎么保持與田埂間的距離、怎么處理田腳。她琢磨著操作,一開始秧栽插得有些彎彎曲曲,及時總結后很快有了改進。
“原先都是我爸對外服務,我會開插秧機了,自然由我來啦。”戴倩云說,每當她開著插秧機出現在別的村民田間的時候,周邊人都會當面稱贊:小姑娘家還會開插秧機,真有用;秧插得筆直,不簡單。
沙湖村黨總支書記蔣鎖政說,農業的出路在于機械化,戴家父女不僅種好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的田,還從育秧、栽插到植保、收割全程機械服務本村村民1500多畝田。像戴倩云這樣肯吃苦的小姑娘,現在農村真不多見。合作社農機服務已擴展到2鎮8村,面積在1.2萬畝左右。
盡管穿戴得嚴嚴實實,但插秧結束后,戴倩云的皮膚都會曬成小麥色。除了開插秧機,她還邊看說明書邊學會了開叉車,把疊加的秧盤從育秧車間鏟送到秧田邊,大大節省了人工。
“原先說到做像父親一樣的職業農民,想都不敢想。現在不同了,農業這行雖苦,但也自有魅力,需要我們年輕人投身其中。”戴倩云透露,父母在家常說自她回來后,他們輕松多了,她聽了很開心。回來兩年,自己的體重增加了。她正在讀大專,先做父親的好幫手,再做合格的接班人。
當天上午,省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兩個課題組也來到祥華家庭農場田頭。其中南農大工學院原院長、博士生導師丁為民,已連續帶學生來了5年。他告訴記者,他的團隊在農場進行插秧施肥一體化作業機械對比試驗及示范推廣,認識戴倩云好幾年了,他要求自己帶的博士、碩士生向她學習。現在年輕人善于利用機械科學種田,從她身上看到了鄉村振興的希望。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