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稻插秧機上加裝一個小小的施肥裝置,就可以栽秧施肥同步完成。我去年試種了1000畝水稻,種植過程中要少施兩次肥,水稻單產不降反升。今年我用此項新技術又擴種了5000畝。每畝田節本增效170多元,現在人力成本越來越高,這項技術有需求、有前途。”安徽省桐城市水稻種植大戶姜斌感嘆道。他口中的“新技術”正是安徽省糧食豐產增效創新團隊正在研究示范的水稻機插秧側深施肥技術。
近日,安徽省種植業局、土肥總站、農技總站、農機推廣總站等部門的專家對姜斌家庭農場位于桐城市范崗鎮楊安村的水稻機插秧側深施肥示范田和常規田進行了現場測產。在減肥20%-30%、減施耖口肥和促蘗肥兩次作業的情況下,示范區雜交中秈水稻產量為623.1公斤/畝,同品種常規施肥田產量為607.6公斤/畝。在宿松縣的九成畈農場,不同施肥模式下,優質粳稻表現差異明顯。隔著一道田埂,側深施緩釋肥的水稻比常規撒施復合肥稈壯穗大。
國家糧豐增效專項安徽示范類項目首席專家、安徽省水稻產業體系綠色稻作技術研究室主任吳文革研究員介紹,安徽省農科院水稻栽培創新團隊,自2013年開始研制新型控失肥以及肥料緩控釋放高效利用技術,2017年聯合安徽省農機推廣總站及相關企業成功研制出水稻側深施肥裝置,將新型肥料、農機新裝置創新與水稻機插平衡栽培農藝相結合,創新集成江淮水稻機插秧側深施肥平衡栽培新技術模式。2018年桐城、肥東、廬江等三地示范、驗證完善,2019年擴大到全省近20個水稻主產縣區,另外各地均有不少種植大戶自發學習應用機插秧側深施肥技術。
測產當天,專家組還圍繞水稻機插側深施肥技術召開座談會,認為該技術改變了傳統的栽培方式和施肥方式,是一種在插秧過程中同步向水稻根側精量施肥的技術。相對傳統的人工插秧施肥技術,該技術大幅較少施肥量和作業次數,采用新型緩控釋肥或控失肥,通過排肥器將肥料*輸送到耕層土壤,均勻分布水稻根系,能夠很好滿足水稻生長發育,顯著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同時就這項新技術的農機、肥料以及栽培與土肥、農機與農藝融合發展及下一步推廣提出建議和意見。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