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市爭取到農機購置補貼資金7855萬元,其中中央資金6650萬元,自治區資金1205萬元,補貼總額居全區第二位。目前,我市正著力從五個方面做好農機購置補貼工作。
突出戰略重點,科學確定補貼范圍。在選擇確定補貼范圍時,提高針對性、戰略性、前瞻性,立足于補貼范圍內機具敞開補貼,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原則,規范、嚴密確定程序。其中,優先保障甘蔗、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需要,全力保障支持農業綠色發展機具的補貼需要,大力推廣綠色高效機械化技術,注重選擇短板機具、高端產品、智能裝備,減少區域內保有量明顯過多、技術相對落后、需求量小的機具補貼數量,支持引導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
突出綠色生態導向,大力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堅持在種植業領域,把深松整地、免耕播種、高效植保、節水灌溉、高效施肥、秸稈還田離田、殘膜回收等綠色增產技術應用所需機具優先納入補貼范圍。在畜牧水產養殖領域,把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病死禽畜無害化處理等機具設備列為優先選項。對支持農業綠色發展的機具和環保、節能機械裝備,加大補貼力度,進一步提高分檔定補的*性。完善農機報廢更新補貼實施操作辦法,適度提高回收拆解補貼標準,改革完善回收機制,進一步擴大機具范圍和實施規模,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安全性能低的老舊農機具。
突出引導支持農機科技創新,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展農機新產品購置補貼試點,圍繞農業結構調整需要,著力補短板、促創新,重點支持甘蔗生產機械、綠色生態導向和丘陵山區特色產業適用機具,加快新產品轉化和推廣應用步伐。注重打通試點產品轉向大范圍補貼的渠道,引導相關鑒定認證檢測機構和企業,加強試點產品標準、鑒定大綱和認證規則的制定工作,為試點產品盡快通過鑒定、認證納入全國補貼范圍打好基礎。
突出普惠共享,增強農民群眾補貼實惠獲得感。把握好補貼機具種類數量與資金規模的匹配度,力求農民當年購機當年能夠獲得補貼;加大對丘陵山區等薄弱地區的支持力度,支持薄弱地區加快補齊短板,分享農業機械化發展紅利;處理好對普通農民與對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補貼關系,不能為“壘大戶”而擠壓普通農民申領補貼空間,影響政策的公平性。
突出高效廉潔,持續提升公眾滿意度和政策實現度。全面運用農機購置補貼輔助管理系統,推廣使用補貼機具網絡投檔軟件,鼓勵使用互聯網和移動通訊等技術手段開展補貼申請等工作,探索補貼機具“一機一碼”識別管理,提高政策實施信息化水平。加快補貼申請受理、資格審核、機具核驗、受益公示等工作,鼓勵在購機集中地或當地政務大廳等開展受理申請、核實登記等“一站式”服務。完善補貼機具核驗流程,重點加強對大中型機具的核驗和單人多臺套、短期內大批量等異常申請補貼情形的監管,積極探索實行購機真實性承諾、受益信息實時公開和事后抽查核驗相結合的補貼機具監管方式。推動農機具抵押擔保貸款、融資租賃、貸款貼息等金融支農政策與農機購置補貼有機結合,提高購機者融資能力,拓展購機支持新渠道。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