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水稻“自私基因”挑戰經典定律(圖)
水稻“自私基因”挑戰經典定律(圖)
農業網   時間:2018/6/14 8:44:00  來源:經濟日報  閱讀數:373

水稻

  北京時間6月8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布了“水稻自私基因導致非孟德爾遺傳”研究成果。自私基因系統控制水稻雜種不育,并影響稻種基因組的分化。此次研究成果,將為水稻雜交育種以及有效提高水稻產量,提供有力理論和技術支撐。

  據介紹,“水稻自私基因導致非孟德爾遺傳”這一研究成果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與南京農業大學共同合作完成,研究受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的大力支持。  

  增產的秘密

  水稻秈粳雜交可比其他雜交稻進一步提高單產15%至30%。然而,秈稻和粳稻在雜交中會出現花粉不育、小穗結實率低等雜種不育現象,亟待科學攻關

  我國是水稻的發源地,在長達7000多年的馴化過程中,水稻家族演化出秈稻和粳稻兩大亞種。

  其中,秈稻比較適宜生長在高溫、強光和多濕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華南熱帶和淮河以南的亞熱帶低地;粳稻比較適宜生長在氣候暖和的溫帶、熱帶高地,在我國主要分布于南部熱帶、亞熱帶的高地,華東太湖流域以及華北、西北、東北等溫度較低的地區。

  近幾十年來,雜交水稻技術的推廣為我國糧食增產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目前的雜交水稻都集中在單一亞種之間,比如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綠色超級稻等,都是在秈稻亞種之間進行的雜交。

  科學界普遍認為,水稻秈粳雜交可比其他雜交稻進一步提高單產15%至30%。“這對于提高水稻產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萬建民說。

  然而,秈稻和粳稻在雜交中存在的*問題是:水稻會出現花粉不育、小穗結實率低、籽粒不飽滿等雜種不育現象,通常有50%左右不能結實。

  “常規水稻品種結實率要在80%以上,但是,秈粳雜交只有不高于50%的結實率。”萬建民坦言,結實率80%以上是一個前提,如果達不到這個標準,就無法實現增產目標。

  而在此次發布的研究成果中,萬建民團隊采用了栽培稻粳稻品種和南方野生稻品種為研究材料。之所以選擇這兩個品種,是因為南方野生稻是現代栽培秈稻粳稻的共同祖先,它攜帶了更多、更全面的遺傳基因。

  在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栽培稻粳稻與南方野生稻雜交后,雜種雖然能長出更多穗粒,但絕大部分都是空稻殼,*終結實率僅有1%至2%,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由此,科學家們提出了假設——一定是有哪些基因控制了雜交稻不結實。

  “所以,我們要找出其不結實的原因,同時找到如何讓其結實的辦法。”萬建民告訴記者。

  “自私”的基因

  自私基因是父本或母本中能控制其自身的DNA片段將優先遺傳給后代的基因,從而維持物種自身的穩定性。而粳稻中的毒基因產物“自私”地將南方野生稻的配子殺死了

  那么,栽培稻粳稻與南方野生稻雜交后,為什么不結實呢?

  隨著研究的深入,萬建民及團隊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因為粳稻具有一項神秘“武器”——自私基因。

  什么是自私基因?它是干什么用的?

  英國演化理論學者理查德·道金斯在其經典著作《自私的基因》中給出了詳細闡述,這一概念說的是雙親雜交后,父本或母本中能控制其自身的DNA片段將優先遺傳給后代的基因,使親本自身的遺傳信息能更多、更快地復制,并能更多地傳遞給子代,從而維持物種自身的穩定性。

  “拿人類作比方,父母能控制住自身基因的將更多地傳遞給后代,所以大部分人都是像父母一方的多,而像另一方的少,這種類型的基因稱為自私基因。”萬建民對記者說,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現象卻不符合孟德爾遺傳定律。經典定律認為,基因是有均等機會分配給后代的,即父母雙方的基因遺傳給后代的概率是等同的。而實際情況是,大部分人都更像父母中的某一方。所以,人類在遺傳過程中,也出現了大量的“自私現象”。

  對于這種現象的研究,在上世紀90年代就有相關研究文章出現。2017年,《科學》雜志報道了小鼠和線蟲自私基因的非孟德爾遺傳現象。這些研究表明,在動物中,自私基因驅動了基因組的進化,并影響了物種自身的穩定性。此次水稻自私基因的發現,在植物界尚屬首例。

  萬建民及團隊在研究中發現,粳稻擁有的自私基因位點包含3個相鄰的基因ORF1、ORF2和ORF3,*個基因沒有什么作用,第二個基因是毒蛋白,起到殺死配子的作用,第三個基因是解毒蛋白,起到保護配子的作用。而南方野生稻只含有ORF1、ORF2兩個基因,并不具有保護配子的基因。

  因此在雜交后,粳稻中的毒基因產物將南方野生稻的配子殺死了,也就是說,粳稻的自私基因發揮了作用,同時用ORF3基因保護了自己的配子,這就是自私現象。

  論文*作者余曉文博士打了個比方,解毒蛋白類似花粉發育過程中的“護花使者”,若早期的花粉細胞中不含有解毒蛋白,其發育過程中會因為沒有受到保護,不可避免地受到毒蛋白的“毒害”,*終導致死亡;而含有解毒蛋白的花粉細胞,它的發育過程猶如多了一層保護,會自動消除毒蛋白的毒害作用,順利完成發育,使親本自身的遺傳信息更多地傳遞給后代,“自私”地維持了物種自身的穩定性。

  “此次研究成果對我們解決秈粳雜交不育將起到重大作用,我們可以針對自私基因進行基因編輯,刪除毒蛋白基因,同時選擇保留解毒基因,從而徹底解決秈粳雜交不育問題。”萬建民如是說。

  基因的“矛”與“盾”

  水稻中緊密連鎖的基因ORF2和ORF3的產物,是類似于“矛”與“盾”關系的毒蛋白和解毒蛋白。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解毒蛋白可以“選擇性”地保護攜帶它的花粉,確保其可育

  論文*作者、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趙志剛教授介紹說,這種類似于“矛”與“盾”關系的毒蛋白和解毒蛋白,其實就是水稻中緊密連鎖的基因ORF2和ORF3的產物。他們以亞洲栽培稻品種滇粳優1號和南方野生稻為研究材料,發現ORF2基因編碼了一個毒性蛋白,對全部花粉的發育具有毒害作用;而ORF3基因則編碼了一個解毒蛋白,“選擇性(配子體效應)”地保護攜帶它的花粉,確保其可育,非常“自私”。研究發現,普通野生稻中,約50%的材料含有ORF3,在經過長期的演化之后,90%以上都含有ORF3。

  有意思的是,萬建民院士科研團隊還探尋出了水稻自私基因演化的“古戰場”。“大反派”毒蛋白ORF2原本只是個“跑龍套”的,而能夠將其“繩之以法”的解毒蛋白ORF3其實是由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ORF1基因進化而來的。在漫長的“祖先野生稻—普通野生稻—亞洲栽培稻”的演化過程中,ORF1沒有功能,但一直被保留;ORF2是從沒有毒性功能的單倍型逐步演變成有毒性功能的單倍型;而ORF3則是在普通野生稻中由ORF1基因的復制而產生,并在隨后的稻種馴化過程中,傳遞到亞洲栽培稻中。

  值得一提的是,20多年來,萬建民院士團隊一直致力于破解“秈粳交”雜種優勢有效利用難題。2015年,他們發掘出水稻廣親和、早熟和顯性矮稈基因,開發出相應分子標記和育種技術,成功培育秈粳交高產水稻新品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該團隊這次在《科學》期刊發表的突破性成果,延續了雜種優勢利用的科學命題,*用自私基因模型揭示了水稻的雜種不育現象,闡明了自私基因在維持植物基因組的穩定性、促進新物種的形成中的分子機制,探討了毒性—解毒分子機制在水稻雜種不育上的普遍性,為揭示水稻秈粳亞種間雜種雌配子選擇性致死的本質提供了理論借鑒。在實踐意義上,可以創制“廣親和”材料,克服雜種不育障礙,充分利用雜種優勢和野生種質資源,提高水稻單產。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ljw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service@agronet.com.cn,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