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是中國蘋果栽培面積*、產量*多的省份,也是世界蘋果*優生區之一。蘋果是陜西省重要的優勢主導產業,如何進一步提高發展水平,推動果業邁上新臺階。近日,來自全國各地的50多位專家齊聚“蘋果之都”洛川縣,召開“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進蘋果產業轉型升級”研討會,為加快果業轉型升級,實現綠色興果獻言、獻策、獻成果。
形成果畜配套結合的產業布局
一方面,陜西果園對有機肥需求量大。果園土壤有機質是果園肥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優質果園的重要標志之一。國家無公害技術規程要求,果園土壤有機質應在1.5%以上。豐產穩產果園的土壤有機質含量應在2%以上,發達國家一般在3%以上,日本、新西蘭更高達4%-8%。而陜西果業主要集中在黃土高原區,土壤比較貧瘠,有機質偏低,要保持土壤有機質在3%水平,每年每畝需施用有機肥2噸。在現有土壤有機質水平上,要提高到1.5%,每年每畝需施用有機肥1噸左右。全省1100萬畝蘋果,年需有機肥1100萬噸。目前前全省果園平均畝施化肥74.3公斤(折純),超標準用量60%,平均畝施有機肥僅150公斤,果園有機肥需求具有很大空間。
另一方面,陜西有機肥原料資源充足,主要有畜禽糞便、植物秸稈、各類油渣、油餅、食用菌棒等,總資源量超過1.1億噸,其中年產農作物秸稈3100萬噸。全省豬牛、羊、家禽存欄分別為854萬頭、151.2萬頭、868.5萬只、7315.6萬只,年產糞污量約7500萬噸。
但陜西省蘋果種植聚集度高,主產區糧食作物占比少,養殖業不發達。畜牧產業特別是生豬、奶牛等主要集中在陜南和關中,造成果區有機肥缺原料,養殖重點區糞污處置難度大的兩難境地。專家建議,陜西要轉化“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支持大型規模養殖企業向果區轉移,要形成果畜配套結合的產業格局。
探索種養循環的綠色發展路徑
用“以果定沼、以沼定畜、以畜促果”種養循環綠色發展理念,推動陜西蘋果產業種養循環,加快新品種選育和傳統品種改良,推進延安蘋果品種結構優化,國家蘋果產業體系進行了探索和嘗試。
位于延安市洛川縣的綠佳源果畜專業合作社1000多畝大的果園,承擔著國家蘋果產業體系延安地區的綜合試驗任務。合作社負責人介紹,他們在建設果園時,除了完全按照矮砧集約高效的模式栽培外,還配套了千頭生豬和萬只肉羊兩個規模養殖場,建設了大型沼氣池。這樣,果園里的草為養殖提供飼草,畜禽糞便進入沼氣池發酵后生產成有機肥,又為果園提供了充足的肥源。
洛川縣綠佳源果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黨剛良:“節省有機肥這一塊,一畝地能節省1400到1700斤左右,沼液還是很好的葉面肥和殺蟲劑,這一塊在農藥方面,用量減少40%。經過權威部門的檢測,真正做到了農藥零殘留。”
據了解,自2008年洛川縣建成百萬頭生豬大縣以來,全縣每畝果園都有兩頭生豬提供有機肥,形成了果、沼、畜結合的種養循環模式。
洛川縣蘋果生產技術開發辦公室主任屈軍濤:“經過我們10年的努力,蘋果園的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了0.2個百分點,蘋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優質蘋果衡量指標)能夠提高20-30%,果沼蓄循環利用好的村子,蘋果每市斤的銷售價格高出周邊4毛錢。”
山東果樹研究所研究員王金政:“果畜沼這個模式是一個有機的、生態的模式,通過廢物利用,能夠循環起來,提高了有機質含量,就等于提高了土壤的綜合生產能力。”
與會專家建議,今后陜西要按照一畝果一噸肥的標準合理配置養殖規模,探索循環發展路徑,推進蘋果產業轉型升級。
加快研發生態循環的集成技術
農業農村科學教育司司長廖西元說:“陜西蘋果的產業問題看似在蘋果自身,實際是在有機肥,在于循環和綠色發展。”一針見血指出癥結所在。“對于延安、對于洛川來說,一定要高度重視科學發展畜牧業,要能夠提供足夠的有機肥,要研究科學發展畜牧業的方案,包括研究什么,這里適合發展什么樣的品種、什么樣的規模、什么樣的模式,能夠促進種養循環。”
目前來說,種、養、肥專業融合遠遠不夠,難以形成相互銜接的配套集成技術。農業廢棄物加工有機肥技術滯后,尚未突破養殖美便與糞液一體化加工瓶頸。有機肥使用試驗示范不到位,果農施肥技術掌握不夠,影響有機肥的推廣應用。
國家蘋果體系首席科學家韓明玉,國家肉牛牦牛體系首席科學家曹兵海,國家肉羊體系首席科學家金海都在研討會上了發言。未來,國家產業技術體系將提供科技支撐,涉及多學科的協作,要搞好聯合攻關,聯合研究高效的種養循環模式,提高技術的綜合集成度。
廖西元表示,種養循環模式要有經濟的可行性、技術的可行性、操作的可行性,體現出這三個可行性的統一,邊研究邊示范,讓中國*的技術、*先進的技術首先在洛川開始落地。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