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新兗鎮大雨住村,農機手關鵬鶴正駕駛小麥聯合收割機收割種糧大戶路成鋒田里的小麥。“今年收得快、收得凈,秸稈還田也一步到位,粉碎后的秸稈拋撒均勻,方便了玉米播種。”看著麥田收拾得利索,路成鋒難掩心中喜悅。
關鵬鶴告訴記者,合作社新買的這輛自走式谷物聯合收割機,使用了單縱軸流滾筒裝配。“原來滾筒橫軸,秸稈粉碎后橫向旋轉至左邊,播種時造成麥秸擁堵,不利于播種;現在變成了縱軸,滾筒縱向旋轉至正后方,均勻拋灑,面積達2.5平方米,不容易打堆。”
不僅如此,這輛收割機還配備了智能顯示屏,機手在作業時通過駕駛室里的屏幕就能了解到機器的運行狀態,包括軸流滾筒轉速、升運器轉速等20多個指標,對機手作業起到指導性作用。“有了這套‘金匣子’,不用下車,在駕駛室里就能檢查車況。現在糧倉滿了自動報警,割臺隨時調整,地里掉的麥粒少,割得干凈,損耗降低,作業質量更高了。”關鵬鶴介紹。
今年29歲的關鵬鶴是兗州區興隆莊街道的一名農機手。跟隨父親從事農機作業已經10年,他愛學習愛鉆研,慢慢成為區里的“農機通”。
“麥收時節,收割機是香餑餑。”關鵬鶴說,“為提高農機服務質量,合作社的農機每年都在更新換代。今年4月份新買的這兩輛收割機,每小時能割23畝,*能割200多畝,兩輛加起來能收獲3200畝,除去成本和人工費用,這一季就能收入6萬多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