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腦包鎮按照臨河區“為養而種、為牧而農、農旅結合、三產融合”的發展思路,制定鄉村振興目標和計劃,積極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建設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
臨河區萬畝甜椒高產高效科技示范園區位于白腦包鎮永勝村,是臨河區2018年計劃實施的“6個萬畝”項目之一,項目計劃投資900多萬元。計劃將該示范園區打造成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試驗區、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先行區。
一、先行先試,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建設“萬畝甜椒”園區 ,增強產業興旺新動力。高起點打造“河套甜椒”基地。示范區種植甜椒15032畝,其中核心區種植5000畝,輻射帶動10032畝。按照渠、溝、路、林、田五配套的標準,將核心示范區土地大破大立改造成高標準農田,種植品種選擇產量大、銷路好、效益高的優良品種,為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打下堅實的基礎。
高技術打造產業。河套甜椒種植技術上實行“三統一”,即統一開溝起壟、統一育苗移栽、統一采取“四控”行動。“四控”的具體措施:一是控肥增效,示范區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為基礎,鼓勵農戶施入農家肥,降低傳統化肥的使用量,實現節本增產。二是控藥減害,利用無人機統一噴灑低毒、低殘留生物農藥等多種手段,進行統防統治。三是控水降耗,核心區年內將實施滴灌項目,推廣實施深松深翻、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開溝起壟、育苗移栽、平地縮塊等技術,提高水肥利用率,推行高效節水。四是控膜提效,示范區將全部采用0.01毫米的國標地膜,通過殘膜、農資廢棄物有償回收辦法,有效控制示范區周邊農業面源污染。
推行“一所兩制”試點,打造生態宜居新農村。高標準實施“廁所革命”。在永勝村一、四組作為水沖廁所試點,新式廁所破解了農村安裝配套排水管網的難題,且投資較小、日常運行和維護費用低、無二次污染,處理過的污水可以直接還田,是當前農村旱廁改水廁的有效嘗試,極大地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
全方位落實“河長制”。按照全鎮“河長制”安排意見,制定工作計劃,落實責任到人,支部書記是 “河長”,負責全村范圍內河湖溝渠的環境污染防治,每月定期巡河4次以上,確保渠通、水清。
村莊內實行“巷長制”。按照“戶保潔、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的模式,每條巷道確定一名“巷長”,負責農戶房前屋后的衛生保潔。每戶收取50~100元不等的衛生保潔費,每個村民小組雇用一名保潔員,負責打掃本村的環境衛生。 按照“一月一檢查、一季度一評比、一年一表彰”辦法, 建立衛生保潔長效機制。
培育“五美五星”示范,樹立鄉風文明新風尚。開展鄉風文明建設行動,是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按照環境美、風尚美、人文美、秩序美、致富美“五美”建設標準,選樹示范戶,采取星級化管理,培育文明風尚,傳承社會好家風,傳遞社會正能量,凈化農村社會風氣。
創新“三治五微”模式,探索治理有效新路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構建“自治、法治、德治” 與“微制度、微組織、微服務、微教育、微管理”相結合的“三治五微”村民自治模式。一是加強自治,引導農民有序參與鄉村治理,提升農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水平;運用法治,解決鄉村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德治,著力預防和化解鄉村矛盾。二是運用微制度制定村規民約、微組織成立五人小組、微服務推行便民服務、微教育開展評比激勵、微管理實施村民自治。
實施“大破大立”項目,加快生活富裕新步伐。按照渠、溝、路、林、田五配套的標準,打破原有渠路實行“大破大立”, 將高楞大堰、沙窩墳地等改造成高標準農田。改善灌排條件,每輪灌溉縮短2~3天,節約了水費。改善道路交通條件,農業機械方便進入田間作業。農級以上渠道及主干路旁開挖3~5米植樹帶,進行植樹造林。新增耕地5%左右,通過重新調整士地,實現了農戶集中連片種植,降低了經營成本,提高了土地利用價值。實現農田林網化,有效防止風災、凍災、雹災等自然災害。項目實施后為農業增產增效打下基礎,為白腦包鎮剩余耕地全部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改造開好頭、起好步。
二、提升提高三農綜合效益
品牌效益。巴彥淖爾市“河套農產品品牌戰略”在紐約時代廣場和中國上海同時亮相,品牌戰略定位于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臨河區“萬畝甜椒”園區地處黃金北緯40°,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土地肥沃,氣候獨特。適宜甜椒生長,品質優良,確保舌尖上的安全,獻給世界友好食物。
生態效益。項目實施后打造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去鹽堿的美麗田野。
經濟效益。項目建設中通過政府補貼引導,推廣新技術和實現“四控”目標,實現農民增地、增效、增收、節水、省時、省力、省錢,形成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種植效果。同時,運用“支部+產業+合作社+電商+農戶”五結合致富鏈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預計年收入在20萬元以上。
藍圖催人奮進,圓夢只爭朝夕。我們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努力建成“天藍、地綠、水清、民富”的田園綜合體,為實現塞上江南、綠色崛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