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媒體上看到這樣一則報道:圖片上兩位農民自田間勞作歸來,走在正進行輸水灌溉的田間防滲渠道上,兩邊生機盎然的秧苗以及防滲渠道旁邊的水溝都顯示著當地良好的水利基礎設施條件,也在有力印證著當地大力發展節水工程建設的文字內容。其實,有些地方在農業灌溉方面還存在著較大的發展空間,水利工作者應在基本實現農業灌溉輸水環節節水化的基礎上,以敢啃硬骨頭的精神,進一步實現農田灌溉全過程節水化。
首先,要采取規模化的農業生產方式。多年來,農村一家一戶的條塊種植模式嚴重制約了滴灌、噴灌、涌泉灌等田面節水技術的推廣應用,農業灌溉大多只能停留在發展低壓管道、防滲渠道灌溉等輸水環節節水化的層面上。因此,要實現農業灌溉的全過程節水,只有依靠加快推進農田適度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方式來實現。要加快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農業生產的全過程節水灌溉創造必要的前提條件,使滴灌、噴灌、涌泉灌甚至更高層面的田面節水灌溉技術真正具有廣闊的用武之地。
其次,各涉農部門要通力協作。長期以來,受各種技術條件的限制,一些地方的農田灌溉基礎性數據一直處在無法收集、水利工作者心中無數的狀態。例如,在某一特定區域、特定的土壤條件下,各種作物在不同生長時期所需的畝次灌水量究竟是多少?對于某一特定的節水工程設施、特定的作物種類而言,它們實際的灌溉水利用系數、水分生產率等指標究竟是多少?要獲得諸如此類的每一項基礎灌溉數據,都需要各地的水利、農業等涉農部門技術人員通過多次實驗來獲取。只有獲得了穩定、可靠的農業灌溉基礎數據,實現現代農業層面的*灌溉才有可靠的一手基礎數據支撐,農業高效節水灌溉才能夠在農田節水技術的不斷改進過程中變為現實。
*后,需要科學技術發展來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今年年初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當中,明確提出了要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智慧農業林業水利工程,推進物聯網試驗示范和遙感技術應用,這無疑為今后一個時期農業節水灌溉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在今后的農業節水工程建設過程中,應注重數字技術、遙感技術等高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通過對既有農業節水灌溉設施的更新改造和管理升級,實現農田水利工程設施建設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新跨越,讓農業節水灌溉工程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充分彰顯。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