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未來工作的主線。本文以吉林省東遼縣作為實踐研究主體,從金融供給端支持農業結構性改革的措施、產生的政策效應入手,研究亟須解決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金融供給端支持農業結構性改革的實踐
(一)增加金融有效供給規模,調優農產品結構。一是擴大涉農信貸供給規模。人民銀行積極運用宏觀調控手段,從改進信貸政策評估機制入手,運用金融機構涉農導向效果評估,促進“政府+金融機構+產業”協同發力,擴大“三農”領域的金融供給規模。二是引導信貸供給模式創新。采取“固定資產+”“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擔保公司”等多種信貸模式,借助合作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直聯農戶2.58萬戶,調優現代農業種植結構。
(二)打通金融供給渠道,調活農村全要素市場。針對農村以土地資源為基礎的要素市場流動性差,抵押物不足,導致的金融供給渠道單一和受阻的突出問題,東遼縣以土地金融配套改革為引力,盤活土地資源、促進農村土地合理有效流轉,全面激活農村要素市場。一是土地確權工作走在吉林省前列。東遼縣從2014年開始開展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截至目前共完成外測面積148.6萬畝耕地,占耕地總面積的91.7%。二是搭建產權流轉交易平臺,促進土地集約高效利用。通過平臺流轉土地面積18萬畝,土地全部以出租形式流轉給金州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占農戶總面積的11.1%,通過土地流轉推動農業特色產業規模化、機械化、設施化、品牌化,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快速發展。
(三)強化金融保障支撐,調順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一是構建“政府+金融機構+保險機構+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金融保障支持體系,控制現代農業產業鏈條中農產品供、產、銷環節的風險,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二是建立“財政扶持撬動+保險融資帶動+保險保障全面”的普惠金融發展模式,優化農業保險產品服務,強化農村金融風險防控,加快特色農產品保險創新步伐。調整五大糧食作物的保險金額。
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金融有效供給總量仍存在缺口。目前縣域支農機構比較單一,尚未形成政策性、開發性、商業性、合作性金融分工合作、相互補充的現代農村金融供給體系。多數地區農村信用社仍是農村經濟的主導力量,支農貸款占比約在70%以上,僅能滿足農村1/3的貸款需求,而郵儲、農行、工行等金融機構縣域機構不斷撤并減少,支持覆蓋面較小,資金外流明顯,多數機構存貸比一直處于20%左右的較低水平,農村金融供給總量明顯偏低,難以有效滿足現代農業發展轉型的資金需求。
(二)農村金融服務供給路徑單一。目前農村金融服務的主要手段仍以傳統的“存、貸、匯”業務為主,涉農金融信貸品種單一、金額偏小、期限較短,可得性較低等問題突出。農村金融服務手段無法適應現代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的經營特點,在長期、大額、集中的規模化金融服務產品上供應不足,缺乏個性化、多樣化的金融服務產品,不能為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提供全方位、網絡化的金融信息服務,無法滿足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上各個環節的金融服務需求。
(三)農村金融保障體系薄弱,風險分擔機制不健全。一是尚未健全多層次的農村金融要素市場體系,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及土地經營權流轉交易平臺建設滯后,土地確權成果在推進土地流轉、抵押融資、涉農補貼、等方面的轉化應用效率抵,直接影響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服務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融資。二是現代農業保險保障機制缺失,符合現代農業及新型農產品需求的保險品種較少,農業保險覆蓋面仍較低。
金融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建議
(一)合理引導,加大涉農金融供給投入。要進一步發揮好信貸導向作用,探索建立對新型農業主體貸款需求的保障機制和信貸補償制度,進一步完善涉農貸款投放指標考核機制,增強金融機構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的積極性。一是政策性銀行應加大在農田水利、農村公共設施、扶貧攻堅、農村居住環境建設等中長期信貸的投放力度。二是農商行、郵儲銀行等涉農金融機構充分利用縣域網點,簡化審批流程,豐富涉農貸款品種,擴大金融供給規模。
(二)優化布局,豐富農村金融服務供給渠道。根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趨向,引導金融機構主動適應現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轉型升級需求,針對農戶、涉農商戶、涉農小微企業、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細分市場,增強金融服務產品的適配能力,積極利用云計算、移動互聯、大數據等技術手段,以“互聯網+農業”為驅動,創新金融服務工具,豐富金融服務的供給渠道,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
(三)風險分擔,健全農村金融保障體系。一是進一步盤活農村要素資源,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平臺建設,拓寬抵質押擔保物范圍,探索農業生產設施、大型農機具、農產品訂單及應收貨款等多種抵押方式,充分發揮政府和龍頭企業增信的杠桿撬動作用,著力破解涉農擔保難題。二是通過政策性“三農”保險、融資性擔保機構,分散現代農業供、產、銷各個環節的風險,同時引導商業保險機構積極跟進,形成政策保險與商業保險互為補充的格局,推動由政府主導建立政策性風險準備金,探索農業巨災風險分攤機制,對因災害引發的風險實施補償機制,分散化解現代農業產業風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