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提出的一種新的改革方向,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等要素。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對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了全面部署,必須準確把握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要義、主攻方向和根本途徑,加強科技創新引領,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加大農村改革力度,加快實現農業向提質增效、可持續發展轉變,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因此,從糧食市場的供求角度來研究,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
我國是農業大國,盡管我國糧食產量已實現“十二連增”,但受到全球經濟發展狀況不佳、全球需求疲軟等影響,我國糧食出現了高產量、高庫存量的現象。在新形勢下,我國農業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農業的主要矛盾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所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主線。因此,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從糧食供求方面入手,只有充分了解糧食市場的供給與需求狀況,才能找到矛盾所在,才能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
供求現狀
近些年,我國糧食市場出現嚴重的糧食產量高、進口量高、庫存量高的“三高”現象,使得糧食的供給結構畸形,造成嚴重的供需失衡現象。
首先,我們來看看近些年我國糧食的產量情況:一是2009年之后,我國糧食產量增長幅度提升,這主要是因為我國從2008年開始實行玉米收儲制度,提高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所以糧食產量增幅較大;二是近12年以來,我國糧食產量處于持續走高狀態,其中2015年達到*,產量達到62143.92萬噸,比2014年增加1440.8萬噸,增長2.4%,可見我國糧食產量增速驚人;三是2016年糧食產量相比2015年有所下降,但仍然處于高位,其中2016年有所下降是由于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的影響。
其次,我國糧食進口量高。由于一些糧食品種的經濟效益欠佳,種植面積開始不斷減少,從而使得供給滿足不了需求。加之一些糧食品種的種植成本高于國外,價格相應比國外的價格高出不少,造成高進口量的事實。
*后,我國糧食庫存量也是居高不下。自2012年起,我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供過于求,糧食庫存處于持續增長狀態,到2015/2016年度三大主要作物的期末庫存共計達到2.3億噸,其中玉米期末庫存約為1.53億噸,稻谷期末庫存約為6900萬噸,小麥期末庫存也達到1800萬噸。
另外,我國能取得糧食持續增產的佳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國采取的粗放式的生產經營方式,即無節制地亂開墾土地、過度使用化肥,通過過度消耗土地來提高單產水平,這種破壞性的方式使土地的有機物含量明顯減少,土地受到了毀滅性傷害。加之近年來根結線蟲主要通過幼苗的移栽和農具等途徑傳染繁殖,大多農戶不僅采用氫胺、石灰或者一些不符合農藥等級標準的藥劑悶棚,而且還有一些農戶不按照有機肥、生物菌肥等的均衡配比使用,這些行為都可能造成土壤結塊、糧食作物減產等后果。
結構現狀
目前糧食品種結構供求失衡主要表現為,玉米積壓較多,大豆嚴重短缺。在品質方面,普通品質的農產品市場供給充足,甚至有所剩余,而高端品質的農產品比較短缺。據統計,我國玉米和稻谷產量連年增加,產需有余。再加上價格低廉的高粱、大麥、木薯干等玉米替代品大量進口,以及各種低價大米的進口,擠壓了國內市場,加劇了稻谷、玉米的結構性供求矛盾。另外,由于我國大豆生產效益甚微,種植面積不斷萎縮,逐漸不能滿足消費需求,所以不得不增加進口量,2015年、2016年我國大豆進口量非常高,分別是8169萬噸和8391萬噸。
另從糧食的區域供求不平衡來看,一方面,南北方供求失衡。長久以來,我國糧食主產區逐漸從東南向東北移動,糧食從南方運向北方的現象已轉變為從北方向南方運輸,所以南方糧食供給不足,北方糧食供給充裕。另一方面,主產區糧食過剩,而主銷區略顯不足。糧食供給地區主要表現出東北和內蒙古的玉米過剩,南方的早秈稻過剩,而糧食主要銷售區出現備糧不足的現象,如主要的用糧單位飼料單位、淀粉加工單位等都出現儲糧不足的現象。
政策建議
農業作為立國之本,面對我國糧食市場現狀以及農業發展中出現的諸多問題,我們必須采取適當的措施解決市場矛盾,努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結構更加合理。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目前來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主要從調整品種結構、提高質量、調整區域供給三個方面入手。
*,減少玉米、稻谷等積壓農產品的產量。一方面,減少非優勢區域的種植面積,減少盲目生產;另一方面,進行糧改飼、糧豆輪番種植等,促進對玉米的加工轉換,同時鼓勵推動大豆的種植,提高大豆產量,實現自給。
第二,根據市場導向進行農作物生產,重點優化農產品產業結構,生產高品質、高效益、競爭力強、適應銷路的農產品。大力發展品牌化經營,做大品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可信度,用品牌來保證品質,增加人民對農產品的信任度。
第三,統籌協調畜牧業和種植業的發展,合理開發農業資源,統籌發展肉禽蛋奶、果蔬菌茶的發展,為人民提供多種多樣品種豐富的農產品。
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降低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從減少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做起,同時推廣規模經營模式。生產成本增加會導致農產品價格上升,對農產品銷售非常不利,所以必須采取適當的措施降低農產品成本,以降低農產品的價格,提高農產品競爭力。
*,推動發展農業發展合作社,促進農業規模化發展。對平坦區域進行規模化生產,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對較為崎嶇的區域,需要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將零碎的土地集合起來,統一采取生產方式進行生產,以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
第二,對農民進行生產補貼。農業生產取得收益是一件持久的事情,農業生產的低效益短期難以改變,所以國家要對農民進行*補貼,使農民對種植產生更高的信心。據了解,今年農業補貼政策將做出較大力度的調整,重點對涉農補貼發放方式和補貼對象進行調整。
第三,需要對化肥、農藥的使用進行控制。我國之前一味地追求高產,化肥、農藥的有效利用率相對較低,不節制地使用化肥、農藥,不僅破壞了生態資源,而且增加了經濟投入,所以要進行控肥減藥,減少不必要生產要素的投入,從而降低生產成本。
調整糧食收儲政策今年的國家糧食收儲政策將會被深化改革,這次改革總結來說就是“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糧食主要由市場定價,然后國家補貼。這樣的改革能使農民的農作物有更多的銷售和利潤,能使我國糧食價格以市場為導向,農民可跟隨市場需求進行糧食生產,這樣可以有效緩解糧食庫存和進口壓力。
調整糧食進出口結構國外的糧食價格對我國的進口產生了很大影響,我們要堅持“立足國內、以我為主”的原則,協調國內外農產品的進出口,把握好農產品進出口的適度范圍,防止過度進口打擊國內市場,以免對國外市場形成依賴。統籌國內外市場發展,充分考慮國際農產品價格,避免農產品過度進口。
在當前糧食等大宗農產品進口動力不斷增強、進口價格“天花板”效應對產業影響日益加深的情況下,需要加強對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統籌,核心是確保國內農業和糧食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切實保障國內糧食和大宗農產品*基本的供給能力。
總之,要有效管控好進口對產業的影響,確保國內糧食產業發展具有必要的利益激勵和動力,確保國內糧食市場的穩定。
彌補基礎設施的不足彌補農業發展的短板,完善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的科技水平,科學發展農業。所謂補短板,就是要提高對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更加注重保護生態環境。
*,提高農業發展的科技水平,為農業更迅速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加強基本設施的建設,在提供相應服務、疏通物流通道等方面給予足夠的支持。
第二,制定農田使用的相應標準,禁止超過限制地開墾、使用土地。
第三,盡快出臺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指導意見,集中治理當前農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力度地修復綠地,預防生態環境的破壞,對其進行保護。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