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寧省農業科學院記載著眾多成就的榮譽墻上,有一塊不是上級部門頒發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牌匾上鐫刻著“播粒粒種子給山村大地,灑滴滴汗水為父老鄉親”,這是2017年8月葫蘆島市委、市政府派專人到院里贈送的牌匾,以感謝省農科院多年來的對口幫扶,也是對省農科院多年扶貧工作的肯定。
遼寧省農科院作為全省科技扶貧的主力軍,始終走在農村扶貧主戰場的前列。2017年,在對口幫扶地區共實施重大科技項目42項,整合投入科技項目資金956.3萬元,建立現代農業示范基地35個,引進新品種207個,推廣新技術125項次,示范推廣面積71萬畝。
遼寧省農科院院長隋國民表示:“我們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要堅持以貧困群眾為主體,培育貧困戶致富內生動力,發揮科技引領作用,幫助貧困地區廣大群眾脫貧致富,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扶貧要求,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舉措決勝脫貧攻堅。”
科技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扶貧先扶智”,送資金不如送技術,建昌縣大屯鎮大屯村的貧困戶感受到了科技扶貧的力量。大屯村耕地面積少,過去村民主要種玉米,經濟來源單一且效益低。
省農科院駐村工作隊深入調研后,提出發展特色庭院經濟。“在省農科院專家的指導下,前兩年我在院里栽上了葡萄,去年在遭了雹災的情況下還賣了4000多元。”大屯村貧困戶李業森告訴記者。
駐村工作隊隊長張東為介紹,駐村工作隊加大指導力度,使村民全面掌握了庭院葡萄夏季修剪、病蟲害防治、冬季修剪及防寒等關鍵技術。在工作隊的幫助下,大屯村成立了建昌縣萬佳豐種植專業合作社,并從村民手中流轉土地100畝,建立雜糧種植示范基地。駐村工作隊協調扶貧資金30萬元購進玉米、高粱、谷子加工及包裝設備,投產后將極大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村集體及村民收益,僅富硒小米生產一項,合作社將實現收入10萬元。
建昌縣大屯鎮鎮長韓向陽說:“駐村工作隊一行人以村為家,幫助貧困戶出主意、想辦法。農科院不僅幫扶大屯村,整個大屯鎮都受益匪淺。工作隊圍繞大屯鎮農業主導產業發展情況,幫助制定了發展規劃及年度規劃。”2017年,大屯村共有46戶貧困戶128人脫貧,實現了整村脫貧。
項目整合加大扶貧投入
借助于遼寧省風沙地利用研究所建立的肉羊養殖試驗基地,阜蒙縣平安地鎮莫古土村的孟憲江由過去的貧困戶一躍成為村里養羊大戶。在他家的羊圈里有200多只羊,孟憲江告訴記者:“我從試驗基地學到不少東西,像防疫、改良、種植苜蓿草等,當初所里無償提供給我們村12只種公羊、800余只改良小尾寒羊母羊,現在全村已有3萬多只羊。”
孟憲江自己脫貧了,還幫其他貧困戶代養種羊。“齊寶龍就在我這養了40只,他家里還有70來只,去年他家出欄200只,一只羊的純利潤有五六百元,他家去年就脫貧了。”孟憲江說。
莫古土村村委會主任徐忠林告訴記者:“去年省農科院駐村工作隊為1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申請種草養羊項目,共計種植苜蓿草50畝,苜蓿草的田間管理和雜草防治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等由工作隊邀請所草業博士全程指導和跟蹤,畝產鮮草1000公斤,示范效果明顯。”
去年在阜蒙縣,省農科院4個研究所依托中央財政科技推廣、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支撐專題、國家公益性(農業)行業專項、國家自然基金國際合作項目、農業部行業專項、農業綜合開發、遼寧省科技廳、科技共建和研究所自籌等各類項目直接投入經費324.4萬元。
培養鄉土科技致富引路人才
義縣扼守古老的“遼西故道”要沖,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也是遼寧省突破遼西北戰略扶持重點縣、遼寧省扶貧開發重點縣。省農科院定點幫扶義縣以來,以科技副縣長王宏為代表的省農科院專家團隊,連續多年致力于義縣果樹和蔬菜產業的創新發展,使義縣的水果和蔬菜產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成為帶動貧困群眾*脫貧的“綠色銀行”“增收基地”,也為當地培育了一大批永遠不走的農業土專家和技術員。
義縣張家堡鎮報恩寺村的科技示范戶王寶才在省果樹所專家的指導下,多次到果樹所參加培訓學習,將家里的老花蓋梨通過高接換頭嫁接成早金酥梨,效益成倍增加。正是在一大批像王寶才這樣的鄉土科技人才的帶動下,去年義縣在全縣17個鄉鎮創建35個早金酥梨栽植示范基地,栽植早金酥梨、南紅梨41.36萬余株,高接換頭8.36萬株。義縣已經成為全國的早金酥梨生產*縣,果樹產業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當初要在村里建設果園,別說村民不相信能建成,村干部也沒抱多大希望。義縣頭道河鎮拉拉屯村村委會主任單福江告訴記者:“利用發展村集體經濟的資金,在村里的一塊‘慢杠地’(山坡地)上建設果園,面對土地改造、上水設施、不懂技術等一系列難題,我自己也沒有信心。在建園與后期管理的時候,王宏縣長至少一個禮拜來一回,親自示范剪枝,及時發現治好病蟲害,帶領村民到遼南等地學習管理技術。”
拉拉屯村的果園已成為脫貧致富的基地,10多個貧困戶在果園里干活。村民姜艷茹告訴記者:“俺家對象腦出血因病致貧,我打工也走不出村,現在好了,在村里的果園里幫著管理果樹,*能得到70元。我在這學習到果樹管理技術,將來有條件我自家也要栽果樹,現在村里已有不少人家栽上了果樹。”
王宏介紹,2017年共舉辦各類技術培訓62期,培訓農民1764人次,發放技術資料4500余份。通過技術培訓,農民提高了科技文化素質,受益人數多、時間短、效果明顯,使農科院的新成果和新技術在義縣的廣大農村得到迅速普及和應用,加速了農科院的成果轉化和義縣的農業結構調整。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