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湖南懷化市靖州坳上鎮戈盈村,我們看到兩臺大型收割機在稻田里“你追我趕”地奔跑著,農機“突突”的轟鳴聲為秋收增添了更多的科技含量。
“今年稻谷收割比往年要早幾天,合作社通過‘農機+農戶+基地’的經營模式,已經幫合作社和種糧戶完成了600多畝制種稻田的收割任務。”靖州金凱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文廣指著眼前剛剛收割完的稻田,滿臉自豪地告訴我們,現在村里90%的糧食耕種都采用一條龍農機服務。農機的推廣,把農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了,農機的效益也大幅提高。
村民廖生源對機械耕種的感觸頗深。61歲的他有責任田5畝,原來都是全家齊上陣,花10天左右的時間完成收割。“現在有了收割機的幫忙,兩三個小時就搞完了。現在只要管理一下田水,花些租農機的錢,就得到一年的收成,種田輕松快活多了。”廖生源笑呵呵地說。
在新廠鎮糧食生產大村炮團村,楊世奇是當地的一名小有名氣的新型“職業農民”。36歲的他,從2008年開始活躍在農業大舞臺。他不僅購買了大型拖拉機、旋耕機、插秧機、收割機、稻谷烘干機、植保無人機等農業機械。而且從農業、就業、農開辦等部門學到了水稻(制種)技術。如今的他憑借家庭農場平臺,流轉了稻田1000畝,進行規模化、產業化的水稻(制種)種植。
楊世奇介紹,以前農場沒有成套的農機,200畝稻田,一年要請40多個技術工幫忙。現在從整地插秧到植保收割烘干,全部采用機械化操作,只要10個“職業農民”就能輕輕松松打理好1000畝稻田。
據靖州農機局負責人介紹,去年,全縣機耕面積25萬畝,機播12.24萬畝,機收24.6萬畝,機保18萬畝,機械綜合作業水平達82.6%。糧食生產實現了面積、單產、總產“三增長”。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