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了解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貫徹實施情況、督促法律實施機關采取有效措施、確保“舌尖上的安全”,全國人大常委會于6月25日啟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執法檢查,這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自2006年頒布實施以來的*執法檢查。據悉,9月下旬,執法檢查組將召開第二次全體會議,研究討論執法檢查報告稿。10月下旬,執法檢查組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實施情況的報告。
自施行以來,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對轉變我國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產品質量、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及相關配套規章12年來尚未進行過修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改革的不斷深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及其相關規定已明顯不適應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形勢。業內人士建議,應盡快修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法。
標準不統一等新問題較多
在執法檢查中發現,部分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修訂嚴重滯后,給農產品的檢驗檢測、監管執法帶來了困難,一些新問題還處于無法可依狀態。
據了解,在全面檢查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貫徹實施情況的基礎上,此次執法檢查重點突出了幾個方面: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建設情況,包括農產品產地環境、檢測方法、包裝標識、儲存運輸等標準制修訂情況等;二是農產品產地管理情況,包括農產品生產環境保護與治理情況等;三是農產品生產過程管理和可追溯制度建設情況,包括農業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建設情況、農產品生產記錄建立情況、產地準出制度執行情況、農產品的包裝和標識制度執行情況等;四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情況,包括公共財政投入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發布、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查、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報告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追究等制度建設情況等等。
在執法檢查中發現,部分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修訂嚴重滯后,給農產品的檢驗檢測、監管執法帶來了困難。一些新問題還處于無法可依狀態,如農產品生產過程可追溯制度因為缺少上位法就存在責任主體不明確、標準不統一、與市場分工邊界模糊等問題。當前,亟須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進行及時的修訂,著力解決部門監管職責分工、畜禽屠宰檢疫、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農產品質量追溯、監管執法與技術支撐保障等問題,使相關監管領域有法可依。
中糧集團黨組副書記、總裁于旭波曾提出,現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已無法適應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要求,為適應新時代要求,建議盡快修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將食品安全源頭監管提升到與食品加工環節同等重要的位置。
于旭波表示,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已經運行了12年,其作為各級部門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重要的指導性法規,對提高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發揮了巨大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但其已無法適應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要求,具體表現包括:農畜產品未進入批發、零售或加工前的收購、儲藏、運輸等環節缺乏具體的法規標準;對農業投入品沒有明確、嚴格的管理要求;對新興起的電商、網絡銷售等新模式缺乏法規的調整和約束;未建立涵蓋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產業鏈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統;對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責任、監管責任等規定相對概念化、抽象化,內容不具體。
與食安法銜接存難題
相較于食品安全法定義的籠統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并沒有明確食用農產品的定義,對其的規定只是散見于個別條款中。
此外,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高秦偉表示,食品安全法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存在銜接不順暢的問題,例如: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明確:“供食用的源于農業的初級產品(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管理,遵守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規定。但食用農產品的市場銷售、有關質量安全標準的制定、有關安全信息的公布和本法對農業投入品作出規定的,應當遵守本法的規定”。食用農產品進入到批發、零售市場和生產加工企業后,由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履行監管職責。
那么,該如何界定“食品”與“食用農產品”的關系呢?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規定,食品是指各種供人食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相較于食品安全法定義的籠統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并沒有明確食用農產品的定義,對其規定只是散見于個別條款中。
高秦偉表示,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有多處內容亟待完善,在如定義質量安全時,僅籠統規定農產品質量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即為質量安全;在定義農產品時,規定初級產品涵蓋農業活動中獲得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產品;在規定監管主體時,有農業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但在監管檢查、法律責任的規定中卻并未提及“其他有關部門”。
需要注意的是,業內人士認為,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不夠詳盡,只是比較概括地對農產品質量進行了全面規定,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有些規定過于籠統等情況。有些條文規定實踐性不強,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如“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應當自行或委托檢測機構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進行檢測;經檢測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農產品,不得銷售”等。
業內專家表示,修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基本目標有二:一是兩法并行、相互補充,同時各有側重。食品安全法覆蓋食品的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各個領域,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更多側重的則是農產品質量和生產環境。從部門分工和執法分工看,農產品在進市場、進工廠之前都是由農業部門負責監管,農業部門對其質量安全負責;而進了市場、工廠以后,則由其他部門負責監管。
二是推進全程監管,包括農產品的產地環境、投入品(如化肥、農藥等)、生產過程的控制以及產地的檢驗檢測等,建立全程監管體系。他認為,為了解決兩法銜接的問題,在修訂過程中應堅持兩個主要原則:風險預防原則和合作原則。此外,需要更加側重于源頭治理,同時處理好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在整個農業法體系中的地位問題。
加快追溯平臺的推廣和應用
日前,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局長廣德福在當天舉辦的農業農村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是“農業質量年”,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的突出特點是,將參數從94項擴大到122項,增加近30%。尤其是在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蔬菜、水果以及畜禽產品、水產品上,增加了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等參數。在上半年的例行監測中,農業農村部發現,豇豆等蔬菜、部分畜禽產品、加州鱸魚等水產品中存在藥物殘留超標問題。
廣德福表示,要繼續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立、試運行及保障機制建設,倒逼生產經營主體建立自律的意識,讓消費者看到產品上有追溯二維碼就能放心購買。同時,將國家追溯平臺建成上下聯通、內外聯動的智慧化綜合監管信息平臺。通過設置追溯產品銷售專區專柜等形式,提高消費者對追溯產品的認知度,也讓生產經營主體主動加入其中。
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是當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老百姓*為關心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多措并舉,其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要實現農產品的可追溯。去年6月30日,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就已上線運行,標志著農產品向實現全程可追溯邁出了重要一步。自國家追溯平臺上線以來,按照“部省聯動推進、縣域整建制運行、規模企業帶動、重點品種示范、協作機制驅動”的思路,在四川、山東、廣東三個省開展試運行。國家追溯平臺上線以來運行良好,效果明顯,影響力越來越大。
如何扎實推進國家追溯平臺推廣應用是當前的首要任務。農業農村部表示,將盡快擴大試點范圍,增加試點的省份數量,逐步實現與各已建平臺的有效對接。基于標準化建設的國家追溯平臺,通過提供統一接口標準,逐步將“1+N”的共建模式付諸實施。不斷增加可追溯農產品的種類,逐步將綠色、有機、品牌農產品納入到國家追溯平臺進行管理。
此外,針對當前我國農業生產小而分散、上市食用農產品身份不明等問題,廣德福表示,將推進與市場準入相銜接的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要求生產經營主體經過自檢合格、委托檢驗合格、內部質量控制合格、自我承諾合格等方式,自主出具合格證。據了解,目前這項工作已在浙江、山東等六個省份開展試點,下一步將加強與市場監管部門的溝通協調,加快建立合格證與市場準入的有效銜接。與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一起,共同推進構建從田頭到餐桌的行之有效的全鏈條無縫監管機制。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