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襄城縣湛北鄉后聶村的地表溫度已達40攝氏度,當記者見到正在貧困戶家詢問情況的楊來法時,汗水已經打濕了他整個后背。一邊的貧困戶告訴記者:“楊書記從來到俺村就沒歇過,忙調研、忙規劃、忙協調,帶領著鄉親們辦鞋廠、搞養殖……這幾天熱成這樣,他也是從早到晚全村跑。”村民們著急表達的感謝,緣于楊來法在幫扶過程中對他們付出的真心。
后聶村位于襄城縣東南部,是省定貧困村之一,全村550戶人家,現有貧困戶8戶16人。在過去,后聶村沒有村集體收入,基礎環境差、文化建設落后、黨員群眾思想渙散,扶貧攻堅壓力非常大。去年11月,在中國人民銀行許昌市中心支行工作的楊來法被派到后聶村擔任*書記。
剛開始來到后聶村時,鄉親們都以為是走形式、走過場。為打消群眾這個想法,楊來法一步也未停歇,他很快進入角色,幾乎每天都要入戶走訪,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尤其對村中8戶貧困戶的致貧原因、政策扶持、困難救助等進行了詳細了解。半年多時間里,他走遍了后聶村的角角落落,入戶率達90%以上,對每位家庭尤其是貧困戶家庭情況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
該村困難戶王花五個兒子犯法入獄,家中老人住的房屋每到雨雪天就漏個不停,楊來法及時協調資金幫助修復;去年底,一場大雪把該村老黨員劉科的塑料大棚壓塌了,急需幾千元資金恢復生產,楊來法了解情況后及時送去了5000元幫扶資金,幫助劉科解決了難題;盛夏的后聶村,連續多日的超高溫,楊來法顧不上休息,奔走在電子加工廠、肉牛養殖場與群眾家里,為村民創造就業機會,增加村民收入……就這樣,從生活中的小事、民生實事做起,楊來法贏得了民心、取得了群眾的信任,不少群眾開始向他敞開心扉,這也讓后聶村的扶貧攻堅工作能夠更好地開展起來。
在走訪調研的過程中,楊來法發現后聶村的土地大部分流轉出去,村中閑散人員尤其是女同志空閑在家的比較多,于是,他就結合村中鞋料加工的優勢,在村中荒坑填埋的基礎上,建了一個鞋業加工廠,并注冊了信達通鞋業公司,掛上了扶貧車間牌子,安排了50多名在家女同志,讓她們不出家門就找到了就業崗位,真正做到了家庭和工作兩不誤。
今年“三夏”小麥收割前,楊來法發現后聶村有幾十年的農機收割歷史,而且村里目前有收割機50多臺,但是,都是單槍匹馬,各自為戰,影響收益。經過調研,楊來法帶隊成立了鼎豐農機合作社,統一外出進行了跨區作業,不僅增加了農機手的收入,而且也培養了后聶村的團隊精神和集體主義觀念,*一項,就為后聶村帶來300萬元的收入。
在新環境下,楊來法借助該村鼎豐農機合作社肉牛養殖的優勢,幫助協調項目資金,擴大養殖規模,積極開展“公司+農戶”養牛發展項目,通過托養和代養模式,共帶動該村及附近村莊貧困戶20戶,讓貧困戶通過企業脫貧致富,資源整合,循環運行,在一套完整的產業鏈保障下,雙方都實現了互利共贏,使后聶村年人均增加收入2.21萬元,真正做到助力貧困戶*脫貧。
除此之外,楊來法還帶領群眾積極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健全完善“銅器社”、組建老年人腰鼓隊和農民廣場舞隊等,強化群眾的思想意識,提升群眾的精氣神。
“楊書記,這么熱的天,來家里吃點瓜吧!”楊來法匆匆地說:“沒事兒!我還得去電子加工廠看看呢!”跟著楊來法走在后聶村,記者發現他已經完全融入了這個村莊。他看到老人膝蓋上貼著厚厚的膏藥,會關心地詢問情況;村里正在玩耍的兒童,見到他會開心地打招呼……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