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省海門旺盛農副產品有限公司大棚內,64歲的陳萍和66歲的施永芳也從四年前當起了職業農民。她們因為年紀稍大無需干體力活,平時在大棚里除除草、摘摘果、施施肥,每個月有不低于1800元的收入。今年夏季高溫期間,她們在公司的空調車間內為水果打包裝箱,到下午三點以后才會到大棚里干一些零碎的農活。
“一點也不辛苦,每天都管飯,我和老伴都在這里做工,一年下來花去七七八八的開銷,每年都能有兩三萬元的存款。現在不僅不要子女負擔,還有錢給孫子花呢。”68歲的朱佩菊談到現在狀況不無欣喜地說:“除了這些,家里的幾畝地流轉給了公司,每年不用種地還多掙了幾千塊。”
像朱佩菊夫妻倆一樣把土地流轉給了旺盛農場的有七八百戶,而一邊拿著每畝每年1000元的流轉金外,在農場打工的有100多人。他們紛紛告訴記者,旺盛農場給了自己生活保障,原來種植稻麥掙不到錢,自土地流轉后,不僅沒有了種地的風險,變成職業農民后,在家門口又多了一份收入。
記者探訪還得知,從兩年前開始,陳華進一步拓寬了富民增收渠道。他認為:“企業經營規模擴大,更要反哺社會。”從2016年年底開始,德興村70戶村民每戶每年至少增收5000元以上。原來,陳華給每戶村民免費提供200棵枇杷樹,以及幼苗和種子,同時無償提供技術支持,而村民只需負責管理即可。陳華反過來從村民手上收購枇杷葉、枇杷花,“兩三年后,每棵枇杷樹一年可結果100斤,每戶人家的200棵枇杷樹收入超過四萬元。”陸建輝就是其中得益者之一,他家四畝地栽植了200多棵枇杷樹,目前年收入超過了兩萬元。而在管理枇杷樹之余,他在陳華的枇杷園里打零工,每個月收入超過了1200元。近期,他把自己的女兒也介紹了進來,一個月也有3500元的工資收入。
隨著近年來鄉村旅游的興起,天籟村枇杷園由于優良的生態環境和完善的配套設施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體驗鄉村生活。陳華新近又“冒”出了一個點子:由于外地游客的增加,他把民宿擴大到了村民家自建樓房里。“我們出資協助村民對他們多余房間進行裝潢改造成不同風格的民宿,再將村民門前屋后的菜地種上城里人喜歡的有機菜,一年至少能掙十來萬,幾天前已經領取了生態民宿合作社的牌照,預計在明年十月份就能對外運營。”
近年來,海門高效農業發展持續走在全省前列。陳敢表示,海門始終堅持農業產業富民,推動農村勞動力向更高層次轉移,持續提升城鄉群眾幸福感。截至2018年上半年,海門全市高效設施農業面積發展到31萬畝,占比達到39%;建有500畝以上農業園區53個,規模農業面積達到8.2萬畝;各類休閑農業園、農家樂、鄉村旅游等112處,基本建成三條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線路,先后獲得“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江蘇省農業現代化建設試點市”等榮譽。此外,該市還連續九年榮獲“江蘇省現代高效農業成效顯著縣”;2018年4月再次榮獲“全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顯著縣”稱號;農業基本現代化建設水平穩居全省縣市*方陣。
海門市委書記陳勇指出,海門高效農業促農增收持續走強得益于該市近年來不斷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充分挖掘高效農業發展潛力,讓廣大中小農戶通過土地流轉和發展現代農業實現增收。自今年開始,該市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及省市決策部署,堅持以農民發展為中心,把提高群眾收入作為根本,加快實施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努力讓農民增收致富駛入快車道。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