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國內綜合 > 湖北宜昌脫貧攻堅“四步走”(圖)
湖北宜昌脫貧攻堅“四步走”(圖)
農業網   時間:2018/8/23 10:09:00  來源:湖北日報  閱讀數:407

脫貧

  “有女不嫁臨江坪,包谷面飯哽死人。”曾經,湖北宜昌伍家崗區伍家鄉共聯村是遠近聞名的窮村。誰都沒想到,從2014年起,該村集體收入就過了千萬元,躍居宜昌城郊*村。

  完美逆襲的,可不止共聯村一個。去年,伍家鄉的村集體收入達7600萬元,16個村年平均收入475萬元,其中共聯村、共同村已過千萬。未來兩年,共和村、共升村、旭光村也有望過千萬。“千萬元村”扎堆,有何致富秘訣?伍家崗區委書記李向東說:“如果沒有改革,只是墨守成規,按部就班,鄉村就沒有今天的活力,更沒有今天的發展。”

  *步:爭取村級留用地。

  伍家鄉地處宜昌城區東大門,是宜昌新區建設的核心區。隨著宜昌城市東拓,伍家鄉迎來難得的歷史機遇。

  2005年,宜昌“城東生態新區”開建,伍家鄉聯豐村開始了城市化之路。漁塘填了,村舍拆了,菜地上起了高樓,村民搬進小區。

  一個棘手的問題,讓該區黨政負責人眉頭緊鎖:沒有土地了,農民怎么轉產就業,村集體經濟往哪找出路?

  沒有地,村集體經濟就無從發展。彼時,從國家、省到市,都沒有明確出臺關于村級留用地的政策,周邊各縣市區也沒有爭取村級留用地的先例。伍家崗區黨政負責人硬著頭皮,決定“吃一回螃蟹”。

  聯豐村率先探索,向上爭取到村級發展留用地,利用土地先后引進了晶海和中瑞兩大倉儲物流企業,每年可獲得百萬元廠房租金收入。

  有了先例,各村先后跟進。在十多年大拆大建的洪流中,伍家鄉共征地4萬畝,爭取到村級留用地3千畝。有了這3千畝土地,共同村科技企業創業園、共升村都市工業園、共聯村商貿大市場等村級產業項目拔地而起。

  在伍家鄉探索的基礎上,2015年,宜昌市政府出臺《關于規范和促進村級留用地開發利用意見的通知》,對村級留用地的指標、開發等作出明確規定。

  去年10月,國土資源部到伍家鄉調研村級留用地發展情況。國土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咨詢委員張寶新認為,伍家鄉的留地發展模式,有力保障了集體經濟的活力,是鄉村振興的有效探索。

  第二步:土地補償不吃干分盡。

  有了地,沒資金也無法發展。伍家鄉黨委書記岳宏軍說:“錢的問題,比地更難解決。”

  2005年,岳宏軍還是該鄉財政所所長。他回憶,當時伍家鄉啟動征地拆遷,村民都天天盼著土地補償費。但區政府卻做了一個“很得罪人”的決定:土地補償費不能全部分光,要留30%作為村集體發展資金。

  共同村書記蔡瓊還記得,很多村民找她理論:“過去10多家村辦企業都虧了,村集體負債500萬元,現在還要折騰?不如把錢*性分給我們算了!”

  伍家區政府組織專班,挨個到村里開屋場會,給村民們算長遠賬:“現在所有村的存款,總計才600萬元,想修條路都修不成,難道要一直這樣窮下去?”

  幾番下來,大部分村民的思想疙瘩解開了,村集體發展資金有了眉目。但還是有少數村民不配合:“周邊縣市區的土地補償費都分完了,憑什么伍家鄉不分?”

  岳宏軍說,為這件事,有村民把政府告了十多年。省有關部門接到舉報后,到伍家鄉來調查,岳宏軍去匯報時十分緊張。但*終這種管長遠的分配模式,得到了上級的認可。

  共同村將2億元村級發展資金,投入建設科技企業創業園。2015年底開園,吸引了創全電氣、世紀聯合等42只“金鳳凰”入駐。去年,僅廠房租金就達1066萬元。

  而今,很多縣市區到伍家鄉考察,都感嘆伍家鄉敢于頂住壓力謀長遠的魄力和眼光。

  第三步:“兄弟”抱團壯大村級腰包。

  “等這個標準化廠房建好了,我們村集體經濟收入就有望突破300萬元!”8月17日一大早,伍家鄉靈寶村書記王康軍來到共升都市工業園,查看靈寶村落地在此的項目。對于這個“借腹”孕育的“孩子”,他格外珍惜。

  “我們村有六棟三層廠房,建筑面積達2.4萬平方米。旁邊是南灣村的,他們有1.6萬平方米。”王康軍介紹,共升都市工業園位于宜昌生物產業園、宜昌自貿區內,又緊鄰漢宜路,建好后不愁招商。

  南灣村、靈寶村是伍家鄉僅余的兩個農業村,兩村收入總和,還達不到全鄉的平均水平。而在這兩個村,三峽移民就占村民總數的三分之一。

  在宜昌市總體規劃中,南灣、靈寶被定位為生態用地,不能建工業廠房。如何將向上爭取到的3300萬元移民后扶資金,以項目形式落地?“我們共升村的都市工業園,部分土地處于閑置狀態,可以將南灣、靈寶這樣的限制開發村引進來。”去年6月,共升村書記張學榮在村民代表大會上提出想法,得到大家認可。

  去年7月,南灣、靈寶兩村與共升村簽訂共同開發協議,約定項目投產后,共升村從各村經營總收入中分紅25%。

  同樣存在無地發展問題的旭光村、漢宜村,也“飛入”共升都市工業園。這些飛地經濟項目建成后,又可增加村集體收入1千萬元。

  第四步:股改分紅力避優親厚友。

  “我做夢也沒想到,會有現在的幸福生活!”種了半輩子柑橘的共同村村民陳華喜說。

  去年7月,共同村作為宜昌村級股改試點,*實現配股分紅。1885名村民“變身”股東,分享501萬元。按人頭股加農齡股,陳華喜一家7口拿到580多股,共分得17400多元。

  岳宏軍說:“股改涉及利益分配,必須保障公平,但實際操作并不容易。”在股民認定時,共同村初報2388人,經過多輪村民大會審查,*終確定的股民只有1885人,篩選掉了503人。

  共同村的村干部都以普通村民身份參與分配,不搞所謂的“優質股”。按規定,在事業單位工作的人員不能成為股民。共同村社會事務主任陳勇的媳婦,是仁和醫院的聘用工,非正式職工,如果變通一點也能成為股民。但陳勇給媳婦做工作,讓她退出了股民認定。陳勇說:“全村像我媳婦這樣的情況,有20多人。我是村干部,要帶頭嚴格執行規定,不能松口。”

  談到未來,岳宏軍說:“過去村級財務管理不夠規范,有很大隱患。我們要求村一級的資金、人員、合同、項目等,都由鄉政府審查備案;村級資金、資產和資源‘三資’全部公開;村會計由鄉財政所面向社會招聘,下派到村,并直接管轄,確保集體資產顆粒歸倉。”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wyw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