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安徽省多地的互助組織充分發揮社會幫扶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幫助貧困群眾增添脫貧“門路”。
霍山縣單龍寺鎮東風橋村的“互助合作社”,讓貧困戶抱團發展。該合作社由10名黨員與24名貧困戶對口幫扶,籌集5000元啟動資金,經過一個月的實地勘探、協調水庫使用權、聯系魚苗等系列準備,養殖扶貧產業順利落地,投放15000尾魚苗。
“過去是單打獨斗,現在是組團致富。”風橋村脫貧戶金先安告訴記者,村里的小水庫成了全村的扶貧基地。大家再也不會爭魚塘,還相互幫襯著,若有資金技術等難題,找合作社就能解決。到年底,除了產業驗收固定的1500元,還有幾千元的收益。
望江縣涼泉鄉在鄉村兩級成立互助組織,調動鄉村“五老”及普通群眾參與脫貧攻堅的積極性。該鎮壬辰占村互助會成員共5人,都是老村干、老黨員。他們雖然退居二線,但仍心系公益事業,在互助社繼續發揮著余熱。
在村里的廣場上,壬辰占村脫貧互助會會長周李周正在向村民講解墻壁上的宣傳畫。他說:“這個墻上的扶貧政策宣傳畫上有講到看病住院的‘351’政策,村里的老劉今年在合肥住院就享受了這個政策,他自己沒掏幾個錢。所以政策是跟我們息息相關的,大家一定要多關注多了解。”
涼泉村貧困戶龍生寶感慨道:“以前有工作隊、村干和幫扶人的關心和幫助,現在又多了個知根知底的互助會成員的幫助,我們應該更努力,不等、不靠、不要,爭取早日脫貧,過上小康的生活。”
脫貧攻堅互助會成員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帶頭作用,發揮對村情村貌熟悉的優勢,利用自己所長,助力本村扶貧工作的開展。前不久,涼泉鄉實施小額信貸政策申報時,不少貧困戶怕有風險,不敢貸款,這個工作一時難以開展起來。“互助社協助村‘兩委’一起上戶做群眾工作,跟他們講解政策,打消了村民的疑慮,調動起他們貸款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全鄉共完成貸款176戶876.2萬元。”涼泉鄉負責人說。
截至目前,涼泉鄉63個互助會成員已經完成2155戶貧困戶的走訪,成功解決糾紛96起,糾紛處理效率顯著提高,沒有發生一起涉貧信訪案件,非貧困戶對扶貧政策知曉率和對扶貧工作的滿意度也有了很大提高。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