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早晨,陽光溫柔懶散,薄霧還未散去,一切都才剛剛蘇醒,云南昆明尋甸金源壩子的水稻田里早就忙成一片。收割,捆扎,搬運上車,農戶已經開始了*的勞作。
云南昆明尋甸縣金源鄉依托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把農業千畝稻魚共生基地、千畝原產地臭參、千畝綠色蔬菜基地、千頭優質生態牛、千只優質生態羊等“六千工程”發展得風生水起。
家住金源鄉老街子村的柴紹雙手持鐮刀,熟練快速地收割著水稻。他本是玉米種植大戶,水稻種得不多,在今年鄉里免費發放種子、免費提供種植技術的好政策支持下,柴紹雙擴大了水稻種植面積。柴紹雙說:“今年我家種了3畝水稻,收成很好。加上政府免費發放谷種,我們的收成比往年還要好,合作社包收購,價格比市場價高。”
為進一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云南昆明尋甸金源鄉高度重視優質稻種植工作,繼續爭取實施水稻高產創建項目,加大優質水稻試驗、示范、推廣力度,引進昆粳11號、昆粳12號等9個水稻良種進行試驗,示范峰1優5號40畝,紫米2畝,推廣滇禾U34號2000畝、云粳39號2000畝,種植多年生稻40畝,實施水稻高產創建項目4000畝,發放良種10560公斤,受益農戶2275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53戶。同時,引進龍頭企業到金源鄉發展特色產業,采取以獎代補模式補助企業,推行“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貧困戶”的模式,由尋甸縣民豐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昆明深山種植專業合作社、昆明鑫瑚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帶動全鄉優質稻產業發展,從而實現農戶持續穩定增收。
接下來,金源鄉將順應市場經濟規律,揚長避短,把自身優勢轉化為市場需求,通過“金源良倉”品牌創建,統一商標、統一銷售,提升產品知名度,達到脫貧摘帽后的鞏固提升可持續。通過對鄉內村域產業的合理布局,實現“一村一品”、村村優勢產業可持續發展,由龍頭企業帶動實現農特產品生態化種植,推動金源傳統農業產業走向市場。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