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貿易摩擦愈演愈烈 豆粕順水推舟
貿易摩擦愈演愈烈 豆粕順水推舟
農業網   時間:2018/8/28 10:13:00  來源:中國水產養殖網  閱讀數:439

  中美貿易摩擦之后,全球大豆貿易格局將面臨重新平衡的過程,農產品在經過一輪去庫存之后,豆粕也將走上貿易爭端的供給側改革中。

  自美國農業部8月供需報告的美豆單產預估超出市場預期之后,美國豆粕和中國豆粕均出現了一輪下跌行情,CBOT大豆作為全球大豆價格的風向標繼續壓制了國內豆粕。我國豆粕市場內強外弱的格局被視為貿易戰預期的一部分兌現,接下來仍需要市場提供新的推力。但無論如何,四季度國內豆粕將迎來傳統的需求季節,疊加四季度的大豆貿易缺口,豆粕未來依然有一定的上漲空間。

  1、中國大量進口大豆的原因在于中國豆粕需求的強勁

  豆粕作為一種高蛋白質原料,無需經過脫毒即可用作飼料,是畜禽養殖的重要原料。據統計,每年80%以上的豆粕產量用于家禽和豬的飼養。豆粕中富含的蛋白質及多種氨基酸是家禽和豬的主要營養來源,只有當其它粕類單位蛋白成本遠低于豆粕時,才會考慮使用其它粕類作為替代品。*近幾年來,豆粕也被廣泛應用于水產養殖業中。豆粕中含有的多種氨基酸能夠充分滿足魚類對氨基酸的特殊需要,由于捕撈過度原因,造成世界魚粉減產,豆粕已經開始取代魚粉。在水產養殖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國豆粕飼料用量已經從2000年的1500萬噸增加至2017年7297萬噸,近幾年也維持持續穩定增長,2017年豆粕飼料用量較2016年6759.6萬噸增加7.95%,而同期豆油消費僅增加0.8%。其次是豆粕供應量大,是來源穩定的蛋白質飼料原料,沒有其它的農產品補上豆粕的空缺,豆油則可用菜油、棕櫚油替代,油脂整體供過于求。*后豆粕供應對豬、禽、水產、牛羊等養殖行業均有影響,涉及國內肉蛋奶產量,影響面比油脂廣,因此豆粕才是中國進口大豆中包含的剛性需求。

  2、貿易戰的金融后果逐漸浮現

  2017年全球大豆進口量為1.51億噸,中國進口9700萬噸,占比64%。2017年中國從美國進口大豆數量為3285萬噸,占全年進口量的34.39%,*大進口來源國為巴西,進口量為5093萬噸。因此貿易戰直接影響就是美國大豆產業的倒塌,而今年美國大豆收成可能創紀錄只會加劇這種困境越陷越深。

  據了解,目前美國農業界非常擔心多年來建立的大豆銷售市場,可能因為貿易戰的升級而逐漸萎縮。由于美國四處挑起經貿摩擦,招致多方反制,美國農民因利益受損而怨聲載道。此外,從近期的數據可以看出,美國對中國裝運的大豆正在減少。而由于大豆出口的減少,美國國內壓榨量將有所提升,這也直接導致了CBOT豆粕在近期創出新低。

  3、貿易爭端將具有必然性、長期性、多樣性等特征

  如果回顧全球經濟霸主地位的爭奪歷史,不難發現一條70%博弈原理,即當世界排名第二的國家的綜合國力達到世界排名*的國家綜合國力的70%時,二者之間將不可避免的發生爭端:無論是海權時代英國與西班牙,還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與英國、美國與英國,亦或是上世紀80年代日本與美國,無一可以避免。而自2017年特朗普政府上臺之后,美國國內對待中國的態度出現了方向性改變,美國重要戰略性文件《國家戰略咨詢報告》將中美關系重新定義為戰略競爭關系,美國對華戰略再次發生重大轉變。

  就本次貿易戰雙方提出的訴求來看,中方希望以戰促和,重點在促和,核心在于解決經貿平衡關系,而美方則更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更多的瞄準的是打垮中國經濟,試圖以此阻礙中國未來的快速發展,后期雙方爭端的領域或將由貿易波及至匯率、金融等市場。由此來看,本次中美之間的貿易爭端將具有必然性、長期性、多樣性等特征。

  4、貿易戰抬升未來豆粕價格,加征關稅后進口美豆成本將大增器

  若加征關稅后,后期情況可能有兩種情況出現。

  其一,中國進口全部的南美大豆,而南美則進口北美大豆。在這種情況下,南美的升貼水將覆蓋美國大豆運輸至南美的費用,大約在40-50美元。其二,中國以高關稅的價格進口美國大豆,此時價格上漲的區間為本次多征收的關稅,影響的幅度在500元/噸左右。無論*終采取哪種形式,大豆和豆粕的價格都將不可避免的上漲。

  而中國出臺加征美豆關稅的政策若執行,勢必會增加巴西、阿根廷的大豆進口。因此,后期也不排除發生以下情景:巴西貿易商將從美國采購大豆,作為“二道販子”再轉賣給中國。或者是巴西和阿根廷加工商從美國進口大豆,再把加工出的豆粕和豆油出口到中國。

  中國政府宣布將自7月1日起將印度、韓國、孟加拉國、老撾和斯里蘭卡大豆進口關稅稅率從3%降至零關稅,力圖增加大豆進口來源,同時宣布將減免進口印度豆粕關稅。這也不難看出中國已經做好了抵抗美國的關稅戰的長期準備。

  總體來看,貿易戰并不會影響全球的供求關系,而只是影響大豆在全球的分配和貿易結構。

  5、中國對美國大豆進口加征25%關稅措施生效后,全球大豆貿易格局面臨重新平衡

  7月13日美國公布的7月份供需報告顯示的是中美互相征稅后的*份報告,報告出臺后美豆觸及9年半低位841美分附近。7月份的報告中把美豆壓榨量和出口量分別上調1500萬蒲和2000萬蒲至20.30億蒲和20.85億蒲,結轉庫存*終從5.05億蒲下調4000萬蒲至4.65億蒲。新作方面,美豆新作產量從42.08億上調至43.10億蒲,壓榨量雖然上調4500萬蒲至20.45億蒲,但出口量大幅下調2.5億蒲(約680萬噸),*終使得新作結轉庫存大幅上調至5.80億蒲。這個數據已經打破了2006/07年度的歷史*記錄5.74億蒲式耳。

  全球大豆貿易格局也將因為貿易戰而生變,全球大豆期末庫存舊作上調至9600萬噸(6月為9249),新作上調至9830萬噸(6月為8702,預期為8810)。阿根廷產量舊作未變3700萬噸(6月為3700,上年5780),新作5600萬噸(6月為5600);巴西產量舊作上調至1.195億噸(6月為1.19,上年為1.14),新作上調至1.205億噸(6月為1.18)出口方面,巴西作了上調,阿根廷未變,同時,USDA對中國大豆做了調整,進口量從1.03億噸下調至9500萬噸,國內壓榨量從1.02億噸下調至9650萬噸。就在同*,中國農業部周四下調了2018/19作物年度大豆進口預估至9385萬噸,比上月預測值調減180萬噸。這表明,農業部預計大豆進口量將同比減少1.8%——這將是2004年以來*次進口減少。

  這一切變化都預示著,進口關稅生效后,全球大豆貿易格局面臨重新平衡。而8月10日美國農業部發布的月度供需報告稱,美國大豆產量和玉米單產均創下歷史新高。超預期上調美豆新作單產至51.6蒲式耳,再次引發了CBOT大豆價格暴跌近5%,而上調的美豆壓榨量(上調0.2億蒲式耳至20.6億蒲式耳)也使得美國豆粕創出貿易戰以來的新低。數據總體來看,此次報告印證市場預期上調單產數據至期末庫存繼續上調均利空盤面。

  兩次報告的變化都預示著,進口關稅生效后,全球大豆貿易格局面臨重新平衡,后期如果貿易戰愈演愈烈,中國四季度大豆進口可能大幅下降,全年大豆進口量可能不及9000萬噸。總體上,全球大豆供需還是比較寬松,中國大豆進口3季度預計正常,較為充足,但是4季度可能受到中美貿易戰加劇的考驗,4季度大豆進口降幅或超預期,從而利多國內市場。

  6、大規模疫病爆發短期造成豆粕需求萎縮

  據農業農村部公告,8月17日,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畜牧獸醫局接到報告,某養殖小區3個養殖戶的生豬出現不明原因死亡。截至目前,發病430頭,死亡340頭。

  8月22日,經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國家外來動物疫病研究中心)確診,該起疫情為非洲豬瘟疫情。非洲豬瘟是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家豬、野豬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動物傳染病,所有品種和年齡的豬均可感染,發病率和死亡率*可達*,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獸病。

  從8月3日至15日,我國此前已經在遼寧省沈陽市、河南省鄭州市、江蘇省連云港市3個地區發生非洲豬瘟疫情。

  自2015年以來,我國關于生豬養殖的環保政策已經將小型養殖和散養戶清理出養殖市場,目前市場上主要的生豬養殖以集團化和區域化養殖為主,大型企業的冷鏈、物流、衛生防疫方面已經做到可追溯。在養殖過程中的疫病防控和截斷相當有效,規模型養殖企業并沒有受到疫病的沖擊。

  生豬疫病一般對豬肉價格有助漲助跌的效果,短期來看,疫病的發生令居民不敢消費豬肉,造成豬肉價格下跌,這將加劇生豬產能的出清,導致生豬供給減少。長期來看,將會推升豬肉價格的上漲,因此本輪的豬周期有望提前見底。疫病之后帶來的生豬短缺有望迎來新一輪的生豬補欄。屆時對飼料的需求將逐步回復正常。

  而對于國內禽類養殖需求來看,蛋雞和肉雞需求預計保持旺盛。蛋雞肉雞養殖利潤較好,利于養殖戶補欄和擴產,增加豆粕需求。以蛋雞為例,2017年8月以來育雛雞補欄量持續攀升,預計2018年6月以后蛋雞存欄同比大幅增長,從而利好豆粕養殖需求。

  從宏觀角度看,農產品正處在去庫存的下半場,玉米經過三年的去庫存,價格出現了上升趨勢,未來,豆粕在貿易戰式的去庫存的過程中,也將走上慢步上升的趨勢中。

  在從2015年底至今,這*大宗商品上漲幅度是有差別的,在上升過程中工業品上漲幅度更大,農產品上漲浮動相對來說要小一點。文華商品指數從2015年的11月下旬開始反彈,當時文華商品指數是從106點開始反彈,到如今的167點附近,反彈幅度達到58%,這一年時間,工業品基本漲了82%,農產品才漲了27%,工業品主要受惠于供給側改革以及環保政策。其實從2014年開始,這三四年農產品一直在持續的去庫存,由于農產品供給側改革的特殊性,反映到期貨價格上是比較緩慢的,但是一旦達到一個供需拐點,農產品也會出現持久的上漲動力,目前的玉米就是一個,后期在貿易摩擦的持續發展中,豆粕也將走上貿易爭端的供給側改革中。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hh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